国务院出台AI新政 加速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 访问量:4

国务院日前审议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AI产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专家分析指出,该政策将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十年前,《"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关键突破期,《"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大语言模型展现出类人思维能力,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这种技术突破为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催生大量新兴业态。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梳理,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专家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提供了独特优势。该政策的出台将加速AI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战略的定位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扶持层面。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这一政策将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生态重构的协同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升级,从企业转型到治理优化,"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范式。

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要求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落地,促进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正处于AI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机遇期,市场需求旺盛,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可穿戴设备功能日益丰富,智能家居系统走进寻常百姓家,工业机器人在制造环节广泛应用。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庞大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试验田,二是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助力解决方案落地。

要实现AI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需要突破三大关键环节:首先,构建高质量数据生态,打破"数据孤岛";其次,在隐私保护与技术创新间寻求平衡;最后,推动算力资源从分散建设转向协同共享。这种"技术-数据-算力"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有效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加速AI技术商业化进程。

打造开源开放生态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完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加强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基础要素支撑。当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技术基础、开发框架、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仍需突破若干关键瓶颈。

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原理;加速国产算力设施布局;推进大模型技术原始创新。与此同时,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尤为重要。业界普遍认为,面对大模型的"黑箱"特性,开源模式更能获得市场信任。通过开放协作,不仅能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也能促进技术透明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这种"自主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将为我国AI产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