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出台AI新政 加速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国务院日前审议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AI产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专家分析指出,该政策将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十年前,《"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关键突破期,《"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大语言模型展现出类人思维能力,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这种技术突破为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催生大量新兴业态。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梳理,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专家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提供了独特优势。该政策的出台将加速AI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战略的定位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扶持层面。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这一政策将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生态重构的协同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升级,从企业转型到治理优化,"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范式。
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要求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落地,促进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正处于AI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机遇期,市场需求旺盛,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可穿戴设备功能日益丰富,智能家居系统走进寻常百姓家,工业机器人在制造环节广泛应用。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庞大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试验田,二是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助力解决方案落地。
要实现AI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需要突破三大关键环节:首先,构建高质量数据生态,打破"数据孤岛";其次,在隐私保护与技术创新间寻求平衡;最后,推动算力资源从分散建设转向协同共享。这种"技术-数据-算力"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有效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加速AI技术商业化进程。
打造开源开放生态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完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加强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基础要素支撑。当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技术基础、开发框架、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仍需突破若干关键瓶颈。
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原理;加速国产算力设施布局;推进大模型技术原始创新。与此同时,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尤为重要。业界普遍认为,面对大模型的"黑箱"特性,开源模式更能获得市场信任。通过开放协作,不仅能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也能促进技术透明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这种"自主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将为我国AI产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更多文章
-
DeepSeek-V3.1破局国产算力:FP8革新与智能体进化双轮驱动
在AI算力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当下,DeepSeek最新发布的V3.1版本以底层技术创新与上层应用突破的双重突破,为国产AI生态构建起从芯片架构到智能应用的完整创新链。这项被业界称为"算力效率革命"的技术升级,正在重塑中国AI产业的技术路线图。一、UE8M0 FP8:破解国产芯片算力困局的关键密钥这项专为国产芯片设计的低
-
秋分科技盛宴:上海农科院重构未来农业生态图景
当秋分遇上科技浪潮,上海农业科技盛宴在金穗飘香中拉开帷幕。2025年9月17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化身创新磁场,以"科技+艺术"双螺旋结构重塑传统丰收节内涵,向世界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名片。这场持续至30日的农业嘉年华,通过无人农场实景展示、跨学科创新成果首发、国际农业对话等八大板块,勾
-
宇树科技双轮驱动:AI大模型赋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宇树科技正以"硬件本体+运动智能"的双轮驱动模式,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这家以四足机器人起家的科技企业,凭借春晚舞台的惊艳亮相迅速破圈,如今已形成覆盖工业巡检、电力运维、文娱表演等多元场景的机器人生态矩阵。"我们正在突破传统机器人的'通关式'
-
连云港上演安防科技盛宴:智能装备矩阵重构公共安全新图景
9月17日,以"安全共享,发展共融"为主题的第二届公共安全科技装备展在连云港启幕。这场汇聚60家行业龙头的安防盛会,以1.3万平方米的展区为舞台,集中呈现了电磁网捕机器狗、空地一体救援犬、无人机反制系统等200余项创新成果,勾勒出智慧安防时代的科技进化图谱。规模跃升构建全球安防合作新平台相较于首届展会,
-
全球科创榜跃升至第九位 武汉创新生态迸发新质生产力
武汉科技创新引擎全速运转,在"十四五"规划推进的关键阶段,这座科教资源密集的"创新之城"正以惊人速度重塑全球创新版图。据最新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显示,武汉已从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跃升至第9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首个跻身全球前十的创新枢纽。在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方面,武汉构建起"金字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