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 访问量:9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

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路径:预计到2027年,将建成多组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库与可信数据空间,研发若干专科疾病智能诊疗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智能辅助诊断,在各级医院推广临床决策支持与智能就医服务。至2030年,智能辅助诊疗将基本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绝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将运用影像智能判读、临床决策辅助等智能系统,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与人才培育中心。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全面渗透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系列智能化医疗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社区医师通过智能平台接收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搭载先进算法的影像设备精准捕捉微小病灶;家长利用手机中医舌诊应用为孩子进行体质评估。

在基层医疗方面,智能系统将成为医务人员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智能辅助平台,为基层提供诊疗支持、处方审查、慢病管理和中医智能辨证等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在常见病诊断、重症识别和影像判读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在医学影像领域,智能诊断将从单一病症识别向器官多病种同步检测演进,显著提升诊断精准度与工作效率。

为优化就医体验,智能服务将贯穿诊疗全流程。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患者可享受智能分诊、线上预问诊、云端陪诊和智能随访等服务。通过推广智能床旁设备,实现实时病情监测与智能护理;推动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完善移动支付、医保即时结算、商保快速理赔及满意度评价等智能服务,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中医药的智能化发展同样值得期待。通过构建中医专病知识库与临床用药数据库,支撑中医诊疗大模型研发;鼓励建立中药材全程溯源系统,实现从种植到使用的全链条智能管理;支持开发智能中医诊断设备,促进望闻问切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与分析。

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意见特别强调规范与安全。通过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创新监督方式,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安全可控。

在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智能化变革中,中国正以明确的规划、系统的政策支撑和稳健的创新实践,朝着构建更智能、更普惠、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体系稳步迈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