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优势从何而来
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总裁斯蒂芬·罗奇近日在知名评论平台Project Syndicate撰文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科研实力的较量。这位资深经济学家强调,评判AI竞赛胜负的关键指标不应是短期市场估值,而要看各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
罗奇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展现出的三大独特优势值得关注: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他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参与长期技术竞争的重要筹码。
文章特别提醒,AI技术的突破不能仅靠硬件升级或应用层面的创新,更需要数学、算法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作为支撑。虽然美国拥有英伟达等明星企业和先发优势,但过度关注短期市场表现可能掩盖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潜在短板。罗奇建议,应当用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持续引发全球关注。虽然美国凭借ChatGPT一度引领风潮,但中国企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度求索科技推出的高性能大语言模型以出色性价比赢得业界认可,月之暗面最新发布的Kimi K2模型更是在多项核心技术指标上超越国际同行。
这场AI竞赛的胜负取决于多重因素:除了核心芯片,还包括人才储备、算法创新和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美国实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在自主AI芯片领域的研发进程。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国科技投资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波动性,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优势。这种稳定的支持体系,正在为中国的AI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特朗普政府拟大幅缩减基础科研预算,2026财年联邦基础研究经费将锐减150亿美元,降幅达34%。这一削减将使美国科研投入水平倒退至本世纪初,恐将动摇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反观中国,其科研投入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最新统计表明,中国2023年研发经费已占全球总额近三成。过去十年间,中国研发支出保持年均14%的高速增长,增速是美国的近四倍。有分析指出,2024年中美研发投入规模或将首次持平。
文章特别强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一脉相承。而美国当前的政策取向,或将使其在科技竞争中付出沉重代价。这种战略短视与中国的长远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全球科技格局演变埋下伏笔。
更多文章
-
具身智能新赛道:科技企业竞相构建机器人操作系统
7月27日,腾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钛螺丝"(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标志着又一家互联网巨头加入这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角逐。该平台由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打造,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为行业提供包括大模型支持、开发工具链和数据服务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一动作延续了今年以
-
当体育遇见黑科技 成都世运会展示未来场景
7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展示活动在成都世运村举行。活动现场集中呈现了20多项创新科技成果,这些前沿技术将为即将到来的世运会提供智能化服务支持。展区中央,三台名为"镋钯"的仿人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这些由成都兴锦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不仅具备流畅的肢体动作,还能通过19英寸显示屏与观众互动。据
-
深度观察: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优势从何而来
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总裁斯蒂芬·罗奇近日在知名评论平台Project Syndicate撰文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科研实力的较量。这位资深经济学家强调,评判AI竞赛胜负的关键指标不应是短期市场估值,而要看各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罗奇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展现出的三
-
AI赋能智慧城市 中关村论坛发布重磅创新成果
7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重要活动——"AI赋能未来城市"专题研讨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作为系列论坛的亮点活动,本次会议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包括智能体技术突破、数据可信共享方案等创新实践。会议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牵头组织,以"人工智能开启城市数字化新篇章"为主
-
智能疏浚系统亮相全球AI盛会 展现央企硬核科技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资委公布了首批40个央企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项目。其中,中交疏浚旗下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发的"智能挖泥船控制系统"榜上有名。这项创新技术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传统疏浚行业转型升级,成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范例。该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装备领域又取得重要突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