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优势从何而来
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总裁斯蒂芬·罗奇近日在知名评论平台Project Syndicate撰文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科研实力的较量。这位资深经济学家强调,评判AI竞赛胜负的关键指标不应是短期市场估值,而要看各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
罗奇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展现出的三大独特优势值得关注: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他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参与长期技术竞争的重要筹码。
文章特别提醒,AI技术的突破不能仅靠硬件升级或应用层面的创新,更需要数学、算法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作为支撑。虽然美国拥有英伟达等明星企业和先发优势,但过度关注短期市场表现可能掩盖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潜在短板。罗奇建议,应当用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持续引发全球关注。虽然美国凭借ChatGPT一度引领风潮,但中国企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度求索科技推出的高性能大语言模型以出色性价比赢得业界认可,月之暗面最新发布的Kimi K2模型更是在多项核心技术指标上超越国际同行。
这场AI竞赛的胜负取决于多重因素:除了核心芯片,还包括人才储备、算法创新和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美国实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在自主AI芯片领域的研发进程。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国科技投资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波动性,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优势。这种稳定的支持体系,正在为中国的AI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特朗普政府拟大幅缩减基础科研预算,2026财年联邦基础研究经费将锐减150亿美元,降幅达34%。这一削减将使美国科研投入水平倒退至本世纪初,恐将动摇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反观中国,其科研投入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最新统计表明,中国2023年研发经费已占全球总额近三成。过去十年间,中国研发支出保持年均14%的高速增长,增速是美国的近四倍。有分析指出,2024年中美研发投入规模或将首次持平。
文章特别强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一脉相承。而美国当前的政策取向,或将使其在科技竞争中付出沉重代价。这种战略短视与中国的长远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全球科技格局演变埋下伏笔。
更多文章
-
数字贸易汇聚创新动能,浙江打造全球数字经贸新高地
随着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即将在杭州启幕,浙江正展现出其作为数字创新"超级磁场"的强劲吸引力。在这片数字经济的沃土上,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推动数字贸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余杭南湖未来科学园,有鹿机器人研发的商用巡扫机器人展现了卓越的智能化水平。这款搭载具身智
-
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在京举办,搭建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
9月14日,以"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核心论坛,本届大会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发布百余项可产业化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重要平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辜胜阻教授在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
-
狮山推出纳米灭火毯,3秒扑灭电池火情
9月12日,在狮山镇消防救援站举行的一场创新消防演练中,一款新型纳米纤维气凝胶灭火毯展现出卓越的灭火性能。演练通过模拟电动自行车电池自燃和油桶起火等场景,全面展示了这一高科技消防产品的实战效果。一、灭火“神器”上线,覆盖火源最快只需3秒在演练现场,消防人员使用中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纳米纤维气凝胶灭火毯,
-
国内首座风渔融合海洋牧场投产,实现“发电养鱼”双收益
9月11日,我国首个采用吸力筒基础桁架式的“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创新性地将海上风电与深海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循环经济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盛唐一号”位于南澳岛以南10公里处的海上风电场区内,整体高度56.5米,总重约
-
2025文博会科技赋能文旅,沉浸式体验重塑产业生态
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旅产业格局。从智能机器人到沉浸式体验,从数字演艺到虚拟旅游,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智能机器人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在武汉展区,五台人形机器人以精准灵动的舞姿完成开场表演,背景融入了黄鹤楼、光谷星河等城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