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优势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总裁斯蒂芬·罗奇近日在知名评论平台Project Syndicate撰文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科研实力的较量。这位资深经济学家强调,评判AI竞赛胜负的关键指标不应是短期市场估值,而要看各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

罗奇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展现出的三大独特优势值得关注: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他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参与长期技术竞争的重要筹码。

文章特别提醒,AI技术的突破不能仅靠硬件升级或应用层面的创新,更需要数学、算法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作为支撑。虽然美国拥有英伟达等明星企业和先发优势,但过度关注短期市场表现可能掩盖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潜在短板。罗奇建议,应当用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持续引发全球关注。虽然美国凭借ChatGPT一度引领风潮,但中国企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度求索科技推出的高性能大语言模型以出色性价比赢得业界认可,月之暗面最新发布的Kimi K2模型更是在多项核心技术指标上超越国际同行。

这场AI竞赛的胜负取决于多重因素:除了核心芯片,还包括人才储备、算法创新和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美国实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在自主AI芯片领域的研发进程。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国科技投资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波动性,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优势。这种稳定的支持体系,正在为中国的AI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特朗普政府拟大幅缩减基础科研预算,2026财年联邦基础研究经费将锐减150亿美元,降幅达34%。这一削减将使美国科研投入水平倒退至本世纪初,恐将动摇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反观中国,其科研投入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最新统计表明,中国2023年研发经费已占全球总额近三成。过去十年间,中国研发支出保持年均14%的高速增长,增速是美国的近四倍。有分析指出,2024年中美研发投入规模或将首次持平。

文章特别强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一脉相承。而美国当前的政策取向,或将使其在科技竞争中付出沉重代价。这种战略短视与中国的长远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全球科技格局演变埋下伏笔。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