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黔东南水稻稳产增收,良种良法绘就丰收新图景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黔东南州的田野间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稻穗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这片喜悦的背后,是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州综合试验站(依托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以科技力量突破山区种植瓶颈、持续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的扎实努力。
在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村民们正分工协作抢收水稻,打谷机轰鸣不息,稻香四溢。“刚测完产,亩产大约700公斤,比去年又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吴飞说。自2016年州农科院专家进村提供技术指导以来,该村水稻连年增产,品质和效益同步提升。
黔东南州山地起伏、田块分散,存在大量冷浸田,传统种植方式产量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州农科院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建设示范园区、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种植方法、组织技术培训、创新农作制度等多项举措,全力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源向农业一线聚集。
育种团队融合常规选育与现代分子技术,成功培育出“成优4001”“苟当5号”“苟当6号”等多个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其中“成优4001”因高产稳产、抗逆性好,已推广近4万亩,平均亩产较普通品种高出约100公斤。“苟当5号”“苟当6号”米质均达粳糯1级,深受市场欢迎。
都蓬村光照充足、地势条件良好,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吴飞表示:“专家带来的良种良法,不仅提高了产量,更提升了大米的口感和价格,村民卖粮收入明显增加。”
在天柱县高酿大坝,“沟溜式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田也喜获丰收。经专家现场测产,水稻平均亩产630.88公斤,稻花鱼亩产108公斤,每亩综合产值达5528元。州农科院农艺师王凌志介绍,自2022年起,他们重点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沟溜式稻田养鱼”技术,这种生态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一田双收”。
“以前种田全凭经验,这几年科技人员下田指导,年年都是丰收!”高酿镇村民伍名美高兴地说。他家1.22亩水稻,去年收粮2700多斤,今年预计突破2900斤。
在榕江县车江坝区,州农科院专家通过精准调控种植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控与肥水管理,助力水稻稳健生长。示范基地亩产高达913.44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域增长5.43%,充分展现出农业科技的应用潜力。
这些只是黔东南州科技助农丰产的缩影。随着丰收节到来,各地捷报频传。州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浦选昌表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将继续推进种业创新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升山地农业竞争力,让农民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