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黔东南水稻稳产增收,良种良法绘就丰收新图景

发布时间: 访问量:6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黔东南州的田野间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稻穗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这片喜悦的背后,是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州综合试验站(依托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以科技力量突破山区种植瓶颈、持续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的扎实努力。

在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村民们正分工协作抢收水稻,打谷机轰鸣不息,稻香四溢。“刚测完产,亩产大约700公斤,比去年又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吴飞说。自2016年州农科院专家进村提供技术指导以来,该村水稻连年增产,品质和效益同步提升。

黔东南州山地起伏、田块分散,存在大量冷浸田,传统种植方式产量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州农科院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建设示范园区、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种植方法、组织技术培训、创新农作制度等多项举措,全力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源向农业一线聚集。

育种团队融合常规选育与现代分子技术,成功培育出“成优4001”“苟当5号”“苟当6号”等多个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其中“成优4001”因高产稳产、抗逆性好,已推广近4万亩,平均亩产较普通品种高出约100公斤。“苟当5号”“苟当6号”米质均达粳糯1级,深受市场欢迎。

都蓬村光照充足、地势条件良好,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吴飞表示:“专家带来的良种良法,不仅提高了产量,更提升了大米的口感和价格,村民卖粮收入明显增加。”

在天柱县高酿大坝,“沟溜式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田也喜获丰收。经专家现场测产,水稻平均亩产630.88公斤,稻花鱼亩产108公斤,每亩综合产值达5528元。州农科院农艺师王凌志介绍,自2022年起,他们重点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沟溜式稻田养鱼”技术,这种生态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一田双收”。

“以前种田全凭经验,这几年科技人员下田指导,年年都是丰收!”高酿镇村民伍名美高兴地说。他家1.22亩水稻,去年收粮2700多斤,今年预计突破2900斤。

在榕江县车江坝区,州农科院专家通过精准调控种植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控与肥水管理,助力水稻稳健生长。示范基地亩产高达913.44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域增长5.43%,充分展现出农业科技的应用潜力。

这些只是黔东南州科技助农丰产的缩影。随着丰收节到来,各地捷报频传。州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浦选昌表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将继续推进种业创新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升山地农业竞争力,让农民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