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四五”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全社会协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一、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五年来,我国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宫”空间站正式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成功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突破万米深潜;5G技术实现规模化商用,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高精度服务;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全球领先,CR450高速动车组进一步巩固我国高铁技术领跑地位;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在我国正式商运,特高压输电技术持续引领国际标准,光伏与风电总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在高端装备方面,“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创下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并实现施工过程对地面建筑“零干扰”,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交付使用,其钻探系统综合性能达国际顶尖水平,最大钻深突破11000米。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已占全球四成以上,位列世界第一;自主研发的大型露天矿无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部署超3000台,为全球矿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系统级中国方案。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已形成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模型体系,部分模型准确率超过95%,落地百余个典型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整机实现技术突破,在多模态感知、脑模型协同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推动具身智能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与电力巡检等场景加快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奠定基础;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临床阶段,帮助截瘫患者恢复站立行走能力、盲人重现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累计改善超3万名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
二、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也是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根本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研发人员总量持续保持全球首位。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物质结构、空间探测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论文发表量和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
我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部署了纳米科技、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一批重点研发任务,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深度融合。例如,信息超材料新架构为6G技术提供了原创性理论基础;稀土资源绿色开发与高端应用理论体系,支撑稀土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纳米限域催化理论推动煤炭和天然气清洁高效转化,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技术路径。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较2021年增长50%,占全球总数约20%。“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并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扩大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整体实力实现系统性增强。
三、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又上新台阶
据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24年已达到6.8万亿元。
体制机制创新成为转化关键推动力。自2020年起,我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40家试点单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成果的合同总额达120.9亿元,较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全国28个省份近700家单位跟进实践。2022年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探索更符合科研规律的资产管理模式,已有17个省市开展相关实践。这些改革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机制不断深化,科研单位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凝练问题、攻关核心技术、联合培养人才。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领军企业共建研究院,形成“高校出智出力、企业出题出资并担任成果评价主体”的创新生态,累计合作开展250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工程硕士、博士2000余名。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也实现重大进展。目前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交所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平台,12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及高校院所建立的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19000多个校企合作研发平台、1.6万家科技孵化载体共同构成覆盖广泛、服务多元的技术转化网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