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实现全球首创:卷轴式柔性太阳翼成功入轨

发布时间: 访问量:3

北京时间2025年9月16日9时0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再上新台阶,更意味着全球航天领域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由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搭载卷式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正式启航。

1.卫星的“能源翅膀” 从“硬铠甲”到“软画卷”

太阳翼被称作卫星的“能量之翼”,承担着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任务,是卫星在轨运行的重要能源保障。银河航天太阳翼设计师吴思杰向记者介绍,此次应用的全柔性太阳翼实现了基板与电池片的全面柔性化,其采用超轻材质与高展收比结构设计,具备优异的卷绕性能和空间适应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刚性太阳翼体积笨重、展开程序复杂等局限,相比半柔性太阳翼也实现了重量和收纳效率的显著提升。

“它好比一幅可在太空中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吴思杰如此形容。该太阳翼在完全展开后面积接近一间标准会议室,可输出满足卫星高标准运行所需的大功率电能;而在发射阶段,它能够被紧密卷曲成筒状结构,附着于卫星本体两侧,卷起后的直径仅与日常所用保温杯相当。这一高度集成和可展开设计,大幅优化了卫星的载荷利用效率,特别适合多星堆叠发射模式,从而有效降低单星发射成本。

2.攻克全球难题 中国团队交出“原创答卷”

将二十平方米的“能源画卷”折叠收纳至杯筒般大小,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在多项核心技术上的集中突破。银河航天电池电路技术总监陈萌炯指出,全柔性太阳翼需在太空极端温差、高强度辐射等苛刻条件下保持电路性能稳定,其展开机构也必须实现分毫误差为零的高精度控制,而这两大核心技术此前在国际上均无可借鉴的成熟方案。

陈萌炯表示,研发团队通过持续自主攻关,在柔性电路设计、材料工艺及展开控制等领域实现多项原创突破,最终使得太阳翼既实现了极致的柔性卷曲,又确保了在轨可靠展开和工作。这一“中国创造”的柔性太阳翼技术,为中国商业航天走向深空探索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3.商业航天再提速 为卫星互联网铺路

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的成功应用,不仅拓展了我国航天设备的技术边界,也为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陈萌炯强调,随着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其对卫星能源系统的功率要求和发射经济性提出了更高需求。全柔性太阳翼凭借其“高功率-轻量化”一体化优势,未来有望成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及科学探测卫星的主流配置。

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此前也透露,该型太阳翼在轨展开长度超过10米,宽度接近2米,具备优越的能量密度和空间适应性,非常适用于星座组网任务中的多星堆叠发射模式。他表示,“这只是一个起点”,公司后续将持续推进该技术的迭代升级,致力于提升太阳翼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为构建下一代卫星互联网系统奠定基础。

当数以千计配备“柔性翅膀”的卫星编织成网,人类距离全球高速通信无缝覆盖的未来,正越来越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