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座风渔融合海洋牧场投产,实现“发电养鱼”双收益
9月11日,我国首个采用吸力筒基础桁架式的“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创新性地将海上风电与深海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循环经济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盛唐一号”位于南澳岛以南10公里处的海上风电场区内,整体高度56.5米,总重约1760吨,养殖水体达1.36万立方米。项目采用独特的吸力筒基础结构,犹如巨大的“海底吸盘”,既能够稳固吸附于海床,又可实现整体迁移,具有安装快捷、环保经济等优势。其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确保在恶劣海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该海洋牧场配备了智能化养殖系统,包括自动投喂装置、智能洗网机器人、水质监测和水下监控设备等。通过光伏发电实现绿色供电,项目预计年产高经济价值海鱼约180吨,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负责人表示,“盛唐一号”作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实践,将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经验。未来将通过产学研合作,带动海洋科研服务和技术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新业态。
这一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为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广东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