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液滴打印技术,实现超薄器件无损转印
我国科研团队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液滴打印”技术,成功解决了超薄电子器件难以与复杂三维表面贴合的行业难题。这项研究成果已于12日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发表。
在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和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常需将厚度仅如发丝的电子器件贴合于生物组织表面。然而,由于这类超薄器件极其脆弱,传统转印方法容易导致材料破损或功能失效。研究团队负责人宋延林研究员表示,实现超薄器件与复杂表面的无损贴合,是柔性电子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挑战。
受传统印刷技术启发,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利用液滴作为转印介质,在薄膜与目标表面之间形成液体润滑层。这一液层不仅能产生均匀的毛细作用力,将薄膜精准“拉贴”至复杂表面,还能让薄膜实现有限滑动,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器件损坏。通过调节液滴成分,该技术还可满足细胞培养和水下粘附等特殊需求。
实验结果显示,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薄膜被成功转印到微米级的草履虫表面、蒲公英纤维以及活体小鼠的大脑和神经组织。研究人员通过光刺激成功触发了小鼠腿部的规律运动,并清晰记录了相应的神经信号,证实转印后的器件功能完好。
这项技术无需外部加压、表面预处理或粘合剂,特别适用于活体操作和复杂曲面场景,为新一代可穿戴设备、神经介入式器件及生物集成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