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以科技驱动“废料重生”,循环经济链激活产业低碳动能
在云南昆明的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基地,厂区绿树环绕、环境清新,颠覆了传统钢铁厂的形象。能源环保部高级调研员廖巨华表示,通过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企业实现了从生产环境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生产线末端,高炉水渣经精细研磨成为矿渣微粉,作为优质掺合料广泛应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制造。这类矿渣水泥不仅具备耐高温、低水化热和抗腐蚀等特性,还大幅降低了环境负荷。廖巨华指出,基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模式,将高炉水渣、废旧耐火材料及煤气等“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产业的原料或能源。目前,基地已完成六大类固废产品的认证,约20%返用于生产环节,近80%转化为可外销产品。
这一实践是昆明加速工业绿色转型的缩影。202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降低,循环利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科技赋能正在多个领域显现成效。位于安宁产业园区的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管道纵横、设备林立,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绿色运行,其炼油中间品经深加工形成汽柴油等70余种产品,远销东南亚。但每年3000吨滤渣的处理曾是棘手难题——黏度高、易沉积,回炼难度大。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催化滤渣直供焦化”工艺,将滤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石油焦,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公司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表示,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废滤渣真正实现减量化与资源化。
在昆明,绿色循环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延伸为跨行业、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例如天安化工依托煤渣、煤泥、磷石膏等副产品,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磷酸分级利用和资源价值全面提升。公司副总经理陈树宏称:“完整的产业链为我们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园区层面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协同。2024年1月,云南杉杉年产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安宁全面投产,园区围绕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电芯与组件——构建起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间耦合效应,推动副产品和原材料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闭路循环和就近利用。
昆明正在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粉煤灰、冶炼废渣、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化、高值化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