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金属电池技术获关键进展 12分钟快充有望实现800公里续航
韩国科学技术院与LG新能源联合研究团队在锂金属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攻克了长期阻碍其商业化应用的核心难题——枝晶生长问题。该突破使得新型电池在充电速度、续航里程及使用寿命方面均实现显著跃升,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能源》。
相较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普遍不足600公里的续航上限,该团队开发的锂金属电池单次充电可支持车辆行驶800公里,总寿命里程超过30万公里。在充电效率上,仅需12分钟即可将电量从5%提升至70%,极大缓解了电动汽车用户的“续航焦虑”。
锂金属电池以金属锂作为阳极材料,相比传统石墨阳极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然而,其在充电过程中易因界面内聚力分布不均而形成枝晶,这些树状结晶不仅影响电池性能,还可能导致短路甚至安全隐患。
研究团队从机理层面入手,揭示了枝晶形成的根源,并开发出一种新型液态电解质。该电解质采用具有较低锂离子结合亲和力的阴离子结构,可均匀分散电极表面的内聚力,从而有效抑制枝晶的生成。即使在快速充电条件下,电池依然保持高度稳定性。
实验数据显示,该电池在超过350次充放电循环中性能稳定,能量密度达到386瓦时/公斤。除了12分钟实现5%至70%的快速充电外,在另一项测试中,电池也可在17分钟内将电量从10%补充至80%。
这项成果不仅解决了锂金属电池在快充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性问题,同时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长循环寿命,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利己 合作意愿显著降低
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发布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当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时,其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该研究显示,拥有复杂推理功能的大模型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种特性可能对团队协作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趋拟人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