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突围”工程助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持续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
这项工程的推进,是内蒙古发挥资源优势、突破发展瓶颈、瞄准高端领域的战略举措。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当地将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稀土、乳业等特色资源,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中国北疆的高质量发展谱写了崭新篇章。
一、新能源产业保持领跑
近期,由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呼和浩特赛罕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正式启动建设。
该储能电站的建设基于2024年度呼和浩特市“科技突围”工程重点示范项目“微电网绿电消纳储能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应用”的创新成果。这一示范工程有效实现了绿色电力就地消纳与电力系统平衡,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智能微电网技术正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2024年,中电储能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高校,聚焦微电网场景下的绿电消纳与储能系统研发,取得系列突破。
目前,研发团队已开发出三种适用于微电网的储能产品,其容量功率比不低于1,循环效率超过95%,安全预警率达到100%,极早期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8%。
中电储能首席技术官董兆一介绍:“项目组建立了开放型‘智能微电网绿电消纳系统实证平台’,包含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能量管理一体化系统等核心单元。依托该平台,团队开展了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测试、电能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试验,完成了特定条件下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适用性验证。同时,团队研发了适用于微电网的储能能量管理一体化系统,通过三个层级建立控制模式,制定控制策略,提升控制效能。”
在“科技突围”工程推动下,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5月,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3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2%,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25年1至5月,新能源发电量达1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5%,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均保持全国领先。
9月29日,内蒙古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基地——库布齐中北部新能源基地特高压外送通道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电力约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达60%,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6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这一重大工程为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增添了重要成果。
二、稀土产业冲刺更高目标
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稀土产业面临关键技术突破:如何在保持产品性能稳定、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替代原有配方中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元素?
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包头市已成为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记者从包头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获悉,“细化晶粒无重稀土工艺和细化晶粒含铈无重稀土工艺”技术成功实现集成应用,使企业全系产品的无重稀土替代率达到80%,其中细化晶粒含铈无重稀土工艺为行业首创。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科技突围”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推进包头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通过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选题与成果转化机制,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创新成果实际应用。
“我们企业三期项目投产后,单厂产能将达到4万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性能钕铁硼生产基地。”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权表示,企业持续优化晶界渗透技术,现已成为比亚迪、金风科技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国际领先的稀土“闪速烧结装备”、国内首台套彩色电子墨水屏、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创新型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稀土光源智慧照明系统、高性能铈基聚氨酯抛光片……在自治区持续推动下,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前沿技术突破持续刷新。
“我们正以‘科技突围’工程为重要抓手,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向建设全国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稀土应用基地的目标迈进。”包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稀土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温永清表示,今年包头稀土产业产值目标为1300亿元。
三、乳业形成产业闭环
近日,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的益生菌智慧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由内蒙古科拓生物有限公司建设,是当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益生菌智慧工厂,致力于在乳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过去,我们的酸奶发酵剂基本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且受制于人。如今,我们成功自主研发7款酸奶发酵剂,这背后是无数次技术攻关。”公司总经理助理石磊介绍,企业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建成了国内唯一专用于农牧业的微生态制剂生产线,同时食用益生菌制品项目、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及研发中心也同步启动建设。
作为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重要项目,“乳酸菌资源挖掘和全产业链应用技术深度开发及产业化”的实施主体科拓生物,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突破乳酸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乳业作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创新已贯穿全产业链。在上游环节,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围绕草种选育、种子高产、饲草生产加工、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智能装备研发等方向开展攻关,取得牧草育种高通量表型机器人、苜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等5项国际领先成果,审定31个草品种,建设21个草种繁育基地,为奶牛养殖提供坚实基础。
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行为乳业发展提供核心支撑。该中心围绕“中国牛种、中国养殖模式、中国原料、中国装备、中国品质”五大方向开展研究,已在奶牛性控技术、乳铁蛋白制备、益生菌包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实现全球首创。
从实验室的菌种培育到牧场的奶牛育种,从草种繁育到科学养殖,从乳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从生产技术革新到全产业链协同,内蒙古已构建起从“牧草种植”到“乳品产出”的完整产业体系,体系内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构筑了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生态链。
更多文章
-
四川医疗创新成果获殊荣,精准科技提升诊疗水平
一、AI与AR融合实现微米级定位 临床操作迈入智能引导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评选中,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田陶然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荣获最高奖项。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光学感应组件实时采集手术数据,借助AR眼镜为医师提供精准的视觉引导
-
陕西布局光子前沿科技 两年瞄准三十余项关键突破
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光子科技,正与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石。这种新兴技术在星际光链路、智能成像、基因解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硬科技峰会光子专场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正在筹建光子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基地计划引进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
宁夏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突破壁垒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宁夏最新举办的新型工业化专题赛会上,贺兰工业园区科技创新负责人王金梅代表当地高性能陶瓷产业创新联盟,集中发布了8项技术需求。这些需求聚焦产业升级关键环节,其中一项旨在实现复杂结构碳化硅陶瓷的一体成型,力争使产品强度提高逾一成,合格率突破95%,并形成规模化稳定生产能力。面对技术瓶颈突出、创新资源分散、
-
宝山创新模式助推硬科技 十三个前沿项目获资金扶持
一、项目与企业来源遍布全国作为上海市唯一承担国家“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地方政府,宝山区自2021年起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为早期科技企业提供关键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常因技术前瞻性强、风险高而面临融资难题。宝山推出的“先投后股”政策,在项目起步阶段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禹微(上海)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