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生态遥感,学科融合开启环境研究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究员吴炳方在8月21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生态系统遥感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不断推动其与生态系统遥感深度融合,这一交叉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学科趋势。
吴炳方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遥感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显著拓宽了应用维度,为实现生态系统智慧化管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届研讨会聚焦这一趋势,围绕生态系统遥感的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开展深入交流,旨在促进该领域的科研创新与学科交叉建设。
吴炳方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态遥感的应用模式。借助其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预测建模等方面的突破,行业应致力于构建覆盖“监测-分析-管理”全流程的“数据-认知-决策”技术体系,从而全面推动生态遥感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第二届中国生态系统遥感学术研讨会以“人工智能赋能生态遥感:服务科学新使命”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近百所科研机构、高校及行业部门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会议共设置了12场主旨报告、16个专题议题及20个分会场,聚焦生态系统格局、关键参数识别、功能评估及可持续发展等前沿方向,推动跨学科深入交流。
多位领军学者在会上作特邀报告,内容涵盖陆地碳通量与碳汇效应、全国生态系统综合调查与评估、中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新疆科考成果等多个重大领域。他们从战略视角系统阐释了当前生态学对遥感技术的现实需求,深化了对生态系统遥感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系统遥感技术已成为支撑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治理的核心工具,并深度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它有机融合了遥感技术、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地理学等多领域理论方法。当前,无论微观或宏观层面的生态研究,都日益依赖遥感技术提供的关键数据与分析支撑。
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主办,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更多文章
-
南京突破AI关键技术,三大创新成果推动智能普惠发展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于8月20日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届大会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牵头,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旨在构建全球性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数算融合网络等前沿议题,设置开幕式、
-
技术融合听力健康:四部门发文促人工智能应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及中国残联四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全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公众相关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耳与听力健康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听力障碍的预防、诊疗与康复服务能力,尚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
-
当艺术遇见AI:雄安打造智能文化新生态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度驱动数智化转型进程。在艺术领域,AI从创作、传播到教育等多个维度开辟了新路径,全面重构艺术生态,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推进人性化与艺术化城市建设,发展高端影视、创意设计等业态,建设国
-
韩发布新增长战略:瞄准AI前三强 推动国家产业转型
韩国政府于22日公布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明确提出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支撑,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及超级创新产业发展,目标是将国家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至3%。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当天主持联合发布会,对外详细介绍了这一战略。该蓝图旨在推动韩国跻身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前三强,
-
迈向技术奇点:中国AI以耐心迎临界突破
近日,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家庭生活,仍有较长距离,整个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他指出,当前核心制约在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尚未达到关键突破点,整体能力仍存在明显局限。尽管人工智能近年来备受瞩目,人形机器人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展示出卓越的运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