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实施科技驱动战略 培育高成长创新企业集群

发布时间: 访问量:3

一、技术驱动企业进阶

近期,湖北省2025年度科创“新物种”企业初步名单揭晓,咸宁共有32家获评瞪羚企业。至此,当地已拥有1家省级独角兽企业和107家省级瞪羚企业,标志着区域创新主体培育迈上新台阶。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公司曾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项认定,近年来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经过一年建设通过最终验收。

今年10月下旬,该企业生产车间内,全新智能电动循环球转向系统(X-EPS)正式启动规模化生产。经过两年多的技术准备与流程优化,这一战略产品实现关键突破。通过集中技术改进,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一次合格率突破90%,单日产能较改造前提升14倍。

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建的2000平方米实验中心已通过国家认证,可开展17类标准检测。技术创新既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拓展了市场空间。

据市科技部门介绍,为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当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实施“9526”科技攻坚计划,明确主攻方向与重点领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面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二、构筑区域创新体系

针对科研与产业对接不畅的难题,咸宁牵头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地方专区,以需求为导向打通产学研通道。

该平台显著提升对接效率:武汉华扬天乐公司的活性肽研发项目仅用38天便与武汉大学团队达成合作;湖北石溪彩米公司的米粞加工技术需求,两个月内完成百万元级转化。截至目前,平台已促成近1800项技术合作。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匹配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60%,企业研发支出下降35%,初步形成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

赤壁中试谷作为重要创新载体,其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拥有华中领先的天文观测设施及多维测试场景,是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全野外无人系统测试场,已吸引20家科技企业入驻,开展7项科研攻关。今年初,武汉大学智能矿车项目在此落地,实现厘米级精度的无人化采矿作业。

从技术对接、区域协同到产业升级,咸宁正通过平台化建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三、塑造协同创新范式

近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的“离岸创新”专题推介引发关注。咸宁高投集团运营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经过数月筹备,向全国展示了“武汉研发、咸宁产业化”的创新模式。

该园区充分利用光谷资源优势,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运营方指出:“武汉提供智力支持,咸宁承载产业化落地”,形成优势互补格局。

截至今年9月,园区已累计引进222家企业,在驻109家,引进2家高端实验室,与23所高校建立合作,员工规模近700人,场地使用率达91.95%。

科创供应链平台同步发力,咸宁专区入驻企业数居全省前列;累计发布需求4455项,解决率近50%,技术、资本、人才对接成效显著。

运营两年来,园区遵循“增效降本扩收益”原则,已推动91家企业回咸建设生产基地,总投资7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创造产值25.37亿元,贡献税收7363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真正实现“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咸宁”的良性循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