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开启百场科技体验,4D打印、月壤样品等前沿成果首次近距离亮相

发布时间: 访问量:5

一条贯通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与中国科技馆的连廊,成为公众走近科学的新通道。在首届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拉开帷幕之际,两馆围绕“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四大主题,联合推出超百场展览与互动项目,让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实现“可触可感”的沉浸体验。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于九月集中亮相多个重磅展览,包括回顾科普发展历程的“新中国科普成就展”、致敬科学界抗战精神的专题展,以及呈现“十四五”期间重大突破的科技掠影展。珍贵月壤、嫦娥六号采样密封装置、“金蝉号”机器人等一批实物展品,悉数对外开放,吸引观众驻足。

在中国科技馆,“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将多项尖端技术转化为趣味展品。例如,可穿戴电子织物让衣服变身显示屏,月球生命罐重现人类在月面培育绿叶的历史,空间站精密部件“对构齿轮”也首次零距离展示。

展览中,磁控4D打印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李振坤现场演示:只需轻触按钮,一个看似柔软的夹爪便能轻柔包裹鸡蛋,并在磁场作用下瞬间硬化,实现稳定抓取。这项技术依托新型智能材料与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将制造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五分钟,让观众可亲手设计并操控智能结构动态变化。

李振坤透露,该技术未来有望应用于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及可穿戴医疗等领域,推动“活”的机器人深入日常生活。

科普月期间,活动形式亦丰富多元。中国科技馆西广场将推出“广场科学大舞台”,汇聚全国十余家科技场馆联袂上演科普剧、实验秀和科学音乐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则将举办科技游园与文化节。此外,“科学之夜”活动将通过夜间专场,融合科学、艺术与传统文化,打造多维体验场景。

中国科协表示,本次活动尝试构建“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的新型科普模式,以“全月不断、周周有主题、日日有新意”的节奏,打造一场全民共享的科普盛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