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
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
相比于转动眼球,眨眼动作具有更明显的识别优势。每次眨眼时,眼睑会自然对眼球形成约30 mmHg的压力,这种压力信号稳定且易于捕捉。通过识别不同眨眼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左右眼的差异,系统能够解析出丰富的指令类型,因此以眨眼为基础的交互方案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系统设计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团队开发出一款多层结构的智能隐形眼镜(EMI lens),以此作为整个系统的感知核心。该隐形眼镜以柔性材料为基底层,依次集成了Ti3C2Tx MXene导电层、具有蜂窝状微结构的介电层以及微型感应线圈,共同构成一个LC谐振电路。
当使用者的眼压发生改变——例如眨眼导致眼睑施压时,介电层微结构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整个回路电容值的改变。这种电容变化进一步影响LC回路的谐振频率,使得外部设备(如矢量网络分析仪)能够以无线方式捕捉到频率信号,从而实现高精度、无创的眼压监测。
该智能隐形眼镜既能实时监测正常生理范围内的眼压(10-21 mmHg),用于健康追踪;也能在识别到特定高压信号(如眨眼时的30 mmHg)时,将其转换为控制指令。它在不影响视野、不引起异物感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眼部活动的高灵敏度感知。
三、交互应用
持续且精准的眼压监测,不仅有助于青光眼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也为扩展人机交互能力提供了新途径。该智能隐形眼镜可应用于多个前沿领域,包括无人机操控、智能家居系统、残疾人辅助工具及虚拟现实界面等。
在实际测试中,受试者佩戴该隐形眼镜后未出现排斥或明显不适。系统另一个关键突破是能有效区分有意识眨眼与无意识眨眼——人眼每分钟会无意识眨眼10–20次,该系统通过分析眨眼持续时间与压力大小,实现了高准确率的指令识别。
研究人员设计出一套基于五种眨眼模式的控制指令,可用于指挥无人机完成起飞、转向、降落等多维度动作。在动物实验中,活体兔子佩戴该设备后生理状态稳定,验证了其生物相容性与可靠性。这些实验成果充分表明,该眼机交互系统不仅在医疗监测方面具有价值,也为未来自然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风味革新,四川火锅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这句流行语折射出人们对火锅的深厚喜爱。如今,从麻辣鲜香的四川火锅,到清鲜醇厚的潮汕牛肉锅,各式火锅已从地方特色走向世界餐桌,成为全球食客共享的美味。在这背后,科技正成为推动火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旅游学院牵头完成的“川
-
智能文具与理性消费:2025开学季展现市场新趋势
随着2025年开学季的到来,消费市场呈现出科技驱动与理性选择并重的鲜明特征。智能学习设备与功能性文具销量快速增长,而家长和学生在采购时也更注重实际效用与长期价值,反映出教育消费观念的重要转变。智能硬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AI学习机、智能台灯、录音笔等产品因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而备受青睐,其中早
-
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济南中科北斗基地引领农业新变革
9月4日,围绕济南市“强省会”战略与“科创济南”建设目标,一场以“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知名网络达人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由济南市委网信办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当日下午,十多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名人与媒体记者探访了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场景
-
低精度移相器研究突破,助力6G近场通信能效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游昌盛助理教授团队在近场通信关键组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创新方法,有效应对了低分辨率移相器在近场通信应用中带来的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EEE 无线通信汇刊》。作为6G无线通信中的一项前沿技术,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推动了近场通信的发
-
架构多元发展,光计算商业化进程提速
在人工智能训练等复杂任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全球对算力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电子计算面临“冯·诺依曼瓶颈”的制约,而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一形势下,以光子为核心的数据处理技术——光计算,正快速兴起并展现出广泛前景。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报道,光计算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多条技术路线进展显著,已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