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升级
在我国西海岸新区,一座装机容量达7.5兆瓦的全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内首个工厂化漂浮式光伏项目,该电站采用创新型浮式材料,无需打桩、适应潮汐变化,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与传统桩基式光伏相比,不仅投资成本降低10%,发电效率还提升了5%。这些绿色电力将直接用于海水制氢,形成"绿电制绿氢"的清洁能源闭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海水制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氢能的高效转化,展现了海洋科技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为打破科技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壁垒,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推动海洋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海谈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深海模拟测试。这款设备作为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源,能够在500米深海环境下稳定运行。公司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创新,将传统五台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和港口等领域。
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贡献了近30%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成果;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系统等多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98个涉海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涉海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拆除体制机制围墙、打通产业链条、强化创新支撑,不断激发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更多文章
-
AI全面赋能“双11”,电商运营与消费体验双升级
年度“双11”购物盛会正式启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本次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推动整体效率与服务升级。对商家来说,AI不仅辅助日常运营,更成为提升经营效果的核心工具。天猫平台负责人在近期发布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为品牌创造新的增长路径。据了解,今年以来,淘宝天猫持续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平
-
贵州福泉:坡耕地改良示范田实现增产两成以上
10月12日,贵州大学何腾兵与王小利两位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前往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对当地五百余亩坡耕地玉米示范田开展现场产量测定工作。测产过程中,专家小组随机选取多处田块进行采样。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植株高度、统计果穗粒数并现场完成称重,全程严格核对各项数据。最终测算显示,采用“生物有机肥+玉米专用智能肥+土
-
探访数博会:硬核科技背后的温情连接
科技究竟是什么?或许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数据与代码。在河北石家庄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科技展现出贴近人心的温度。一、讲解机器人:角色代入,互动无界唐山展区内,一台身高近一米七、具备讲解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它轻轻晃动头部,专注地为观众介绍内容,引来不少人与它握手交流。研发团队代表介绍,
-
天府书展探讨AI赋能康复医学,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在近日举办的天府书展上,一场以“人工智能+康复学进展与趋势”为主题的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关注。本次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与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共同组织,邀请了来自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康复医学创新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1.“当AI能够读懂患者每一
-
成都投用全国首批粮食气膜仓,科技储粮实现保质降耗
秋收过后,正值粮食入库时节。近日,记者随“筑牢大国粮仓”采访团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储备粮新津直属库,探访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气膜结构粮仓。四座通体雪白、弧形穹顶的巨型仓体引人注目,它们已平稳运行两年,主要用于储存大豆。与传统仓型不同,气膜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PVDF膜材,具备优异防水性能;中间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