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升级
在我国西海岸新区,一座装机容量达7.5兆瓦的全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内首个工厂化漂浮式光伏项目,该电站采用创新型浮式材料,无需打桩、适应潮汐变化,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与传统桩基式光伏相比,不仅投资成本降低10%,发电效率还提升了5%。这些绿色电力将直接用于海水制氢,形成"绿电制绿氢"的清洁能源闭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海水制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氢能的高效转化,展现了海洋科技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为打破科技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壁垒,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推动海洋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海谈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深海模拟测试。这款设备作为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源,能够在500米深海环境下稳定运行。公司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创新,将传统五台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和港口等领域。
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贡献了近30%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成果;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系统等多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98个涉海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涉海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拆除体制机制围墙、打通产业链条、强化创新支撑,不断激发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风味革新,四川火锅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这句流行语折射出人们对火锅的深厚喜爱。如今,从麻辣鲜香的四川火锅,到清鲜醇厚的潮汕牛肉锅,各式火锅已从地方特色走向世界餐桌,成为全球食客共享的美味。在这背后,科技正成为推动火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旅游学院牵头完成的“川
-
智能文具与理性消费:2025开学季展现市场新趋势
随着2025年开学季的到来,消费市场呈现出科技驱动与理性选择并重的鲜明特征。智能学习设备与功能性文具销量快速增长,而家长和学生在采购时也更注重实际效用与长期价值,反映出教育消费观念的重要转变。智能硬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AI学习机、智能台灯、录音笔等产品因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而备受青睐,其中早
-
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济南中科北斗基地引领农业新变革
9月4日,围绕济南市“强省会”战略与“科创济南”建设目标,一场以“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知名网络达人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由济南市委网信办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当日下午,十多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名人与媒体记者探访了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场景
-
低精度移相器研究突破,助力6G近场通信能效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游昌盛助理教授团队在近场通信关键组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创新方法,有效应对了低分辨率移相器在近场通信应用中带来的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EEE 无线通信汇刊》。作为6G无线通信中的一项前沿技术,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推动了近场通信的发
-
架构多元发展,光计算商业化进程提速
在人工智能训练等复杂任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全球对算力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电子计算面临“冯·诺依曼瓶颈”的制约,而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一形势下,以光子为核心的数据处理技术——光计算,正快速兴起并展现出广泛前景。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报道,光计算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多条技术路线进展显著,已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