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何撞向风力发电机?新研究揭示视觉误导之谜
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叶片不仅对鸟类构成威胁,对蝙蝠种群的伤害更为严重。据科学估算,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只蝙蝠因撞击涡轮叶片而丧生,使风力发电设施成为蝙蝠的主要生存威胁之一。长期以来,蝙蝠为何主动飞近这些巨大设备一直未有明确解释。
一项新研究提出,光线可能是关键因素。蝙蝠在自然环境中依靠对天空亮度的感知来导航,而涡轮叶片表面反射的光线模拟了这种视觉线索,形成所谓的“生态陷阱”,诱使蝙蝠误判并撞向叶片。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生物学快报》。
与以往侧重于宏观统计分析的研究不同,这项实验首次针对具体诱因展开机制性探讨。蝙蝠保护信托基金的Jack Hooker认为,这类工作对制定有效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推测,蝙蝠在进化中形成了将“亮处”视为飞行通道的习性。尤其在晨昏等弱光环境下,叶片反射的月光可能被误认作开阔天空,导致其直飞而去。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团队以北美常见受害物种——灰蓬毛蝠和银毛蝠为对象,在实验室内搭建双出口迷宫,一侧出口放置反射人造月光的白色叶片模型,另一侧保持畅通。
结果发现,约四分之三的灰蓬毛蝠和几乎所有银毛蝠都飞向了有叶片阻挡的一侧。这一行为与它们依赖回声定位的能力相悖:尽管声学感知应提示出口被阻,蝙蝠仍选择相信视觉信号。研究者认为,在真实风电场中,涡轮机运转产生的巨大噪声可能进一步干扰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
不过,该实验也遭到一些质疑。德国一位学者指出,所用两种蝙蝠均属树栖种类,并不擅长在狭窄空间飞行,实验设计可能无法准确模拟野外条件;此外,人为捕捉与操作也可能影响其行为真实性。
目前常见的保护方式包括发射超声波驱离蝙蝠,或在蝙蝠活跃高峰期暂停涡轮机运行,但前者效果不稳定,后者则因影响发电效率难以推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作者提出,调整叶片颜色以降低反光强度或是一种折中方案——尽管黑色因航空安全和设备散热等原因不可行,但仍可能找到既符合工程要求、又对蝙蝠吸引力较低的涂装设计。这一思路为协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多文章
-
AI全面赋能“双11”,电商运营与消费体验双升级
年度“双11”购物盛会正式启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本次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推动整体效率与服务升级。对商家来说,AI不仅辅助日常运营,更成为提升经营效果的核心工具。天猫平台负责人在近期发布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为品牌创造新的增长路径。据了解,今年以来,淘宝天猫持续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平
-
贵州福泉:坡耕地改良示范田实现增产两成以上
10月12日,贵州大学何腾兵与王小利两位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前往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对当地五百余亩坡耕地玉米示范田开展现场产量测定工作。测产过程中,专家小组随机选取多处田块进行采样。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植株高度、统计果穗粒数并现场完成称重,全程严格核对各项数据。最终测算显示,采用“生物有机肥+玉米专用智能肥+土
-
探访数博会:硬核科技背后的温情连接
科技究竟是什么?或许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数据与代码。在河北石家庄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科技展现出贴近人心的温度。一、讲解机器人:角色代入,互动无界唐山展区内,一台身高近一米七、具备讲解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它轻轻晃动头部,专注地为观众介绍内容,引来不少人与它握手交流。研发团队代表介绍,
-
天府书展探讨AI赋能康复医学,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在近日举办的天府书展上,一场以“人工智能+康复学进展与趋势”为主题的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关注。本次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与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共同组织,邀请了来自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康复医学创新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1.“当AI能够读懂患者每一
-
成都投用全国首批粮食气膜仓,科技储粮实现保质降耗
秋收过后,正值粮食入库时节。近日,记者随“筑牢大国粮仓”采访团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储备粮新津直属库,探访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气膜结构粮仓。四座通体雪白、弧形穹顶的巨型仓体引人注目,它们已平稳运行两年,主要用于储存大豆。与传统仓型不同,气膜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PVDF膜材,具备优异防水性能;中间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