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何撞向风力发电机?新研究揭示视觉误导之谜
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叶片不仅对鸟类构成威胁,对蝙蝠种群的伤害更为严重。据科学估算,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只蝙蝠因撞击涡轮叶片而丧生,使风力发电设施成为蝙蝠的主要生存威胁之一。长期以来,蝙蝠为何主动飞近这些巨大设备一直未有明确解释。
一项新研究提出,光线可能是关键因素。蝙蝠在自然环境中依靠对天空亮度的感知来导航,而涡轮叶片表面反射的光线模拟了这种视觉线索,形成所谓的“生态陷阱”,诱使蝙蝠误判并撞向叶片。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生物学快报》。
与以往侧重于宏观统计分析的研究不同,这项实验首次针对具体诱因展开机制性探讨。蝙蝠保护信托基金的Jack Hooker认为,这类工作对制定有效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推测,蝙蝠在进化中形成了将“亮处”视为飞行通道的习性。尤其在晨昏等弱光环境下,叶片反射的月光可能被误认作开阔天空,导致其直飞而去。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团队以北美常见受害物种——灰蓬毛蝠和银毛蝠为对象,在实验室内搭建双出口迷宫,一侧出口放置反射人造月光的白色叶片模型,另一侧保持畅通。
结果发现,约四分之三的灰蓬毛蝠和几乎所有银毛蝠都飞向了有叶片阻挡的一侧。这一行为与它们依赖回声定位的能力相悖:尽管声学感知应提示出口被阻,蝙蝠仍选择相信视觉信号。研究者认为,在真实风电场中,涡轮机运转产生的巨大噪声可能进一步干扰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
不过,该实验也遭到一些质疑。德国一位学者指出,所用两种蝙蝠均属树栖种类,并不擅长在狭窄空间飞行,实验设计可能无法准确模拟野外条件;此外,人为捕捉与操作也可能影响其行为真实性。
目前常见的保护方式包括发射超声波驱离蝙蝠,或在蝙蝠活跃高峰期暂停涡轮机运行,但前者效果不稳定,后者则因影响发电效率难以推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作者提出,调整叶片颜色以降低反光强度或是一种折中方案——尽管黑色因航空安全和设备散热等原因不可行,但仍可能找到既符合工程要求、又对蝙蝠吸引力较低的涂装设计。这一思路为协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风味革新,四川火锅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这句流行语折射出人们对火锅的深厚喜爱。如今,从麻辣鲜香的四川火锅,到清鲜醇厚的潮汕牛肉锅,各式火锅已从地方特色走向世界餐桌,成为全球食客共享的美味。在这背后,科技正成为推动火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旅游学院牵头完成的“川
-
智能文具与理性消费:2025开学季展现市场新趋势
随着2025年开学季的到来,消费市场呈现出科技驱动与理性选择并重的鲜明特征。智能学习设备与功能性文具销量快速增长,而家长和学生在采购时也更注重实际效用与长期价值,反映出教育消费观念的重要转变。智能硬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AI学习机、智能台灯、录音笔等产品因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而备受青睐,其中早
-
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济南中科北斗基地引领农业新变革
9月4日,围绕济南市“强省会”战略与“科创济南”建设目标,一场以“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知名网络达人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由济南市委网信办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当日下午,十多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名人与媒体记者探访了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场景
-
低精度移相器研究突破,助力6G近场通信能效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游昌盛助理教授团队在近场通信关键组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创新方法,有效应对了低分辨率移相器在近场通信应用中带来的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EEE 无线通信汇刊》。作为6G无线通信中的一项前沿技术,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推动了近场通信的发
-
架构多元发展,光计算商业化进程提速
在人工智能训练等复杂任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全球对算力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电子计算面临“冯·诺依曼瓶颈”的制约,而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一形势下,以光子为核心的数据处理技术——光计算,正快速兴起并展现出广泛前景。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报道,光计算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多条技术路线进展显著,已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