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农业绿色变革,智慧科技重塑田间生产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数智化转型,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育种技术,拓展种植与养殖领域的智能应用。同时,鼓励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推广,以提升农业全流程的感知、决策与作业能力,实现农机管理的平台化和智能化。
农业绿色转型迈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农业正逐步迈向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以其强大的智能调控能力,应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多目标需求,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关键力量。
系统性绿色转型不止于减药减肥
农业绿色转型并非仅靠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而是一项涵盖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截至目前,全国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已超8.2万个,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1.7亿亩农田,绿色病虫害防控面积累计达13.8亿亩次。实践层面,北京延庆通过无人机实现果蔬植保和运输智能化,河北曲周依托智能农机改造盐碱地实现高产,安徽凤阳则借助AI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体系。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通过融入大数据分析、遥感监测和智能决策,将绿色理念切实落地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多目标优化,AI实现“千田千策”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其多因素、多目标的协同优化能力。传统农业往往难以统筹高产、节水、环保等多重目标,而AI系统能够综合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多源信息,通过建模与动态调整,为不同地块量身定制最优农事管理方案。例如,云南大理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为葡萄、大蒜等作物建立智能水肥调控模型,实现节水10%、减肥15%,并显著提升果品品质。农业从此走向“一地一策、一日一策”的精细化时代。
强化支撑体系,推动“绿色+智能”协同发展
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支撑力量,仍需加强多方面建设。农业绿色系统高度复杂,AI技术的深度应用需打破学科与场景壁垒,实现作物模型、智能感知与农机装备的全面协同。同时,应加强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政策层面也需通过资金扶持、标准建立与试点推广,构建有利于“绿色+智能”发展的制度环境。
绿色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如今,人工智能正为这一进程注入更精准、更智能的强大动力。随着技术融合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不再遥不可及,而将成为清晰可行、广泛推广的发展路径。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风味革新,四川火锅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这句流行语折射出人们对火锅的深厚喜爱。如今,从麻辣鲜香的四川火锅,到清鲜醇厚的潮汕牛肉锅,各式火锅已从地方特色走向世界餐桌,成为全球食客共享的美味。在这背后,科技正成为推动火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旅游学院牵头完成的“川
-
智能文具与理性消费:2025开学季展现市场新趋势
随着2025年开学季的到来,消费市场呈现出科技驱动与理性选择并重的鲜明特征。智能学习设备与功能性文具销量快速增长,而家长和学生在采购时也更注重实际效用与长期价值,反映出教育消费观念的重要转变。智能硬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AI学习机、智能台灯、录音笔等产品因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而备受青睐,其中早
-
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济南中科北斗基地引领农业新变革
9月4日,围绕济南市“强省会”战略与“科创济南”建设目标,一场以“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知名网络达人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由济南市委网信办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当日下午,十多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名人与媒体记者探访了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场景
-
低精度移相器研究突破,助力6G近场通信能效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游昌盛助理教授团队在近场通信关键组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创新方法,有效应对了低分辨率移相器在近场通信应用中带来的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EEE 无线通信汇刊》。作为6G无线通信中的一项前沿技术,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推动了近场通信的发
-
架构多元发展,光计算商业化进程提速
在人工智能训练等复杂任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全球对算力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电子计算面临“冯·诺依曼瓶颈”的制约,而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一形势下,以光子为核心的数据处理技术——光计算,正快速兴起并展现出广泛前景。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报道,光计算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多条技术路线进展显著,已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