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教育生态:如何以批判性思维应对“思考力危机”?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人类认知与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层变革。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为本”的育人转型,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新技术。
然而,技术的蓬勃背后存在隐忧。多位专家指出,AI存在数据偏见、算法幻觉与逻辑伪装等缺陷,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专家共识:AI无法替代人的批判与创造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指出,尽管AI能提供合适甚至正确的答案,但盲目依赖会阻碍认知能力、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他认为,这既是当前教育的短板,也是未来亟需加强的方向。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道蓄强调,AI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跃迁,高等教育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工程教育范式,将“思维力与创新力”置于核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这一基础能力。
从“如何教”到“如何问”:重塑教学的本质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步,是提出好问题。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表示,基础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高等教育则需侧重培养系统的探究技能。
面对“大国博弈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一命题,批判性思维成为共识中的首要素养。专家呼吁调整教育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问题的能力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图书馆与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新阵地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杜荣华提出,以“听说读写”为载体的图书馆工作,可系统培养学生的“六会能力”——会提问、检索、阅读、写作、论证与思考。他认为,这一路径甚至在图书馆中比专业学院更易实施。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苏永康进一步指出,随着AI与脑科学进步,混合式教学正成为新常态。教师应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引导学生在多模态和AI参与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理解。
系统化教学:从认知模型到全程融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魏银霞指出,当前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方面仍有不足。她提出以“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六轴一体”教学框架,将批判性思维结构化、系统化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未来:人机协同,思维为本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所言,“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双螺旋结构’,将成为智能时代教育生态的内核”。在AI深刻重构学习与认知的今天,教育必须警惕“思维能力退化”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成为人机协同环境中的主导者——而不只是被技术控制的对象。
更多文章
-
成都投用全国首批粮食气膜仓,科技储粮实现保质降耗
秋收过后,正值粮食入库时节。近日,记者随“筑牢大国粮仓”采访团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储备粮新津直属库,探访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气膜结构粮仓。四座通体雪白、弧形穹顶的巨型仓体引人注目,它们已平稳运行两年,主要用于储存大豆。与传统仓型不同,气膜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PVDF膜材,具备优异防水性能;中间是聚
-
杭州健康大会展示人机协作新科技,智慧医疗勾勒未来图景
10月16日,2025健康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大会在杭州启幕。本次大会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政府、企业、学术、研究与资本的多方平台,推动健康产业全链条的深度协作与生态共建。展会现场,程天科技带来的下肢外骨骼康复设备引起广泛关注。一位行动受限的体验者借助该设备实现了自主站立与缓步行走。据介绍,这类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
-
深港青年共展海空科技,无人机与冲浪点亮湾区嘉年华
10月17日,一场融合海洋运动与无人机科技的嘉年华活动在深圳盐田区上演。来自深港两地的50余名青年齐聚一堂,在蓝天碧海之间,共同呈现了一场科技与体育交融的精彩盛会。活动以无人机编队飞行与电动冲浪竞速同步启动为亮点。空中,无人机拉起“山海共行动 智启十五运”的醒目标语;海面,五名冲浪选手驾驭电动冲浪板破浪前行
-
中国科大突破毫秒级动态成像,揭示神经突触传递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经科学研究。该团队历经十五年持续探索,成功开发出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完整捕捉到突触囊泡在神经传递过程中释放与回收的动态结构,并据此提出全新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争议画上句号。人类大脑
-
人工智能助力残疾人创业,数字技能点亮乡村未来
近日,长沙市残联在宁乡组织开展了一场面向残疾人士的“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数字能力、拓展创业路径为目标,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员掌握前沿技术,融入乡村发展浪潮。本次培训围绕“认知—实操—融合”三大环节,精心设计了实用且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不仅涵盖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