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教育生态:如何以批判性思维应对“思考力危机”?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人类认知与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层变革。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为本”的育人转型,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新技术。
然而,技术的蓬勃背后存在隐忧。多位专家指出,AI存在数据偏见、算法幻觉与逻辑伪装等缺陷,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专家共识:AI无法替代人的批判与创造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指出,尽管AI能提供合适甚至正确的答案,但盲目依赖会阻碍认知能力、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他认为,这既是当前教育的短板,也是未来亟需加强的方向。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道蓄强调,AI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跃迁,高等教育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工程教育范式,将“思维力与创新力”置于核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这一基础能力。
从“如何教”到“如何问”:重塑教学的本质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步,是提出好问题。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表示,基础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高等教育则需侧重培养系统的探究技能。
面对“大国博弈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一命题,批判性思维成为共识中的首要素养。专家呼吁调整教育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问题的能力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图书馆与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新阵地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杜荣华提出,以“听说读写”为载体的图书馆工作,可系统培养学生的“六会能力”——会提问、检索、阅读、写作、论证与思考。他认为,这一路径甚至在图书馆中比专业学院更易实施。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苏永康进一步指出,随着AI与脑科学进步,混合式教学正成为新常态。教师应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引导学生在多模态和AI参与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理解。
系统化教学:从认知模型到全程融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魏银霞指出,当前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方面仍有不足。她提出以“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六轴一体”教学框架,将批判性思维结构化、系统化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未来:人机协同,思维为本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所言,“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双螺旋结构’,将成为智能时代教育生态的内核”。在AI深刻重构学习与认知的今天,教育必须警惕“思维能力退化”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成为人机协同环境中的主导者——而不只是被技术控制的对象。
更多文章
-
无人机助力武昌交警,科技织就立体交通网
初秋的武汉武昌区,三架无人机在晨光中起飞,对校园周边违停车辆进行实时劝导;在雄楚高架上空,它们迅速定位事故车辆,三分钟内化解拥堵;在中北路路口,空中“警眼”两分钟劝离占道经营的三轮车。这些场景,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运用无人机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管理新模式的真实写照。1.开学护航:空中巡
-
科技赋能甘蔗育种,开远打造高产高糖“甜蜜芯”事业
在云南开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正通过基因挖掘与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与产业升级。科研团队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技术突破,为蔗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助力云南甘蔗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研究所内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占地58亩,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甘蔗种质资源6200余份,涵盖热带种、割手密、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领军者迎资本大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方向,吸引了大量关注。曾被视为昂贵而小众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在这一浪潮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动向已
-
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乡村,巴楚县启动全国科普月
9月1日,巴楚县正式启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农民、老年人和干部职工等多类人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旨在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有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启动仪式首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
-
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