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抢抓“AI+”机遇,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在近日召开的绍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强市建设推进会上,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握战略机遇、拓宽发展视野,全力切入人工智能新赛道,正式启动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的工作部署。
作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绍兴积极顺应“人工智能+”趋势,明确主攻方向与突破路径,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竞争优势,探索出贴合本地实际的人工智能应用路线。截至目前,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95家,产业规模跻身全省前列;累计建成78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未来工厂,并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多项数实融合与智能制造示范称号。
为强化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绍兴正系统提升数据、模型与算力三大基础要素能力。在数据层面,推进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借助纺织、电机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重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多领域数据的高质量汇集与高效利用。模型方面,围绕“10+2”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开发行业垂直模型。例如,卧龙电驱自主研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模型“舜造GRP01”已于今年7月发布,可赋能机器人实现自主适应与柔性操作。在算力建设上,绍兴加快整合算力资源,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升级,并利用现有基站布局边缘计算设施。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绍兴注重构建差异发展、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重点聚焦AI芯片、工业软件、智能视觉、智能家居、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等方向,打造融合应用集群。各区县实行错位发展:越城布局AI芯片与软件,柯桥发展新型显示与工业机器人,上虞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高地,诸暨打造智能视觉产业名片,嵊州培育特色智能应用生态,新昌强化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滨海新区推动智能家居集群建设。
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技术落地与产业赋能中。绍兴将持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拓展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推动AI在先进制造、农业、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水平“AI+”应用示范,提升商业化效率,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效应。
更多文章
-
成都投用全国首批粮食气膜仓,科技储粮实现保质降耗
秋收过后,正值粮食入库时节。近日,记者随“筑牢大国粮仓”采访团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储备粮新津直属库,探访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气膜结构粮仓。四座通体雪白、弧形穹顶的巨型仓体引人注目,它们已平稳运行两年,主要用于储存大豆。与传统仓型不同,气膜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PVDF膜材,具备优异防水性能;中间是聚
-
杭州健康大会展示人机协作新科技,智慧医疗勾勒未来图景
10月16日,2025健康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大会在杭州启幕。本次大会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政府、企业、学术、研究与资本的多方平台,推动健康产业全链条的深度协作与生态共建。展会现场,程天科技带来的下肢外骨骼康复设备引起广泛关注。一位行动受限的体验者借助该设备实现了自主站立与缓步行走。据介绍,这类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
-
深港青年共展海空科技,无人机与冲浪点亮湾区嘉年华
10月17日,一场融合海洋运动与无人机科技的嘉年华活动在深圳盐田区上演。来自深港两地的50余名青年齐聚一堂,在蓝天碧海之间,共同呈现了一场科技与体育交融的精彩盛会。活动以无人机编队飞行与电动冲浪竞速同步启动为亮点。空中,无人机拉起“山海共行动 智启十五运”的醒目标语;海面,五名冲浪选手驾驭电动冲浪板破浪前行
-
中国科大突破毫秒级动态成像,揭示神经突触传递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经科学研究。该团队历经十五年持续探索,成功开发出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完整捕捉到突触囊泡在神经传递过程中释放与回收的动态结构,并据此提出全新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争议画上句号。人类大脑
-
人工智能助力残疾人创业,数字技能点亮乡村未来
近日,长沙市残联在宁乡组织开展了一场面向残疾人士的“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数字能力、拓展创业路径为目标,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员掌握前沿技术,融入乡村发展浪潮。本次培训围绕“认知—实操—融合”三大环节,精心设计了实用且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不仅涵盖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