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兵种联合作战:中国肿瘤精准医疗实现新突破
在对抗肿瘤的战场上,传统治疗往往面临“杀敌亦自损”的困境。如今,随着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和精准介入等多项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我国医疗界正逐步破解这一全球性难题,推动肿瘤治疗向更高精度、更低损伤的方向迈进。
纳米仿生载体:伪装潜入,激活免疫协同杀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等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仿生纳米盘载体,形似“人工细胞快递员”,直径仅十纳米。它不仅能精准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区域,还可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形成协同攻击效应。该技术已在子宫内膜癌等模型中显示良好抑瘤效果,为化疗药物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AI自适应放疗:动态规划,减少副损伤
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宫颈癌放疗实践,通过锥形束CT与AI算法结合,可在20分钟内动态调整放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照射。该系统如同一位“AI通信兵”,实时优化治疗路径,显著降低对胃肠和泌尿系统的损伤。
激光间质热疗:精准消融,微创治疗脑肿瘤
面对被称为“癌中之王”的高级别胶质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采用国产激光间质热疗系统,借助机器人定位与MRI引导,仅通过3毫米小孔便完成肿瘤消融。该技术大幅提升治疗精准度,使患者平均生存期得到延长,且团队正积极推进该技术在普通MRI环境下的应用普及。
抗体药物研发:精准狙击耐药肿瘤
我国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多项进展。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针对EGFR/HER3双靶点抗体药物展开研究,有望解决晚期食管鳞癌耐药问题。此外,瑞康曲妥珠单抗、芦沃美替尼片等国产新药陆续上市,为复发及难治型癌症患者提供新的“狙击手”式治疗方案。
从纳米载体、AI放疗到激光消融和新型靶向药,中国科研人员正以多学科协同、医工融合的创新策略,回应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真问题,在精准医学的跑道上加速前进,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与质量提升。
更多文章
-
AI犯罪新形态:首个自动编写勒索软件成功突破系统防护
近日,国际安全研究团队确认了全球首例完全由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的勒索软件,标志着网络攻击进入新的危险阶段。该恶意程序能动态生成跨平台攻击脚本,极大增加了检测与防范的难度。据斯洛伐克网络安全企业ESET分析,这一被称为“PromptLock”的勒索软件采用Go语言编写,并基于OpenAI旗下模型gpt-oss:20b,通过Ollama接口实时生
-
AI重塑教育生态:如何以批判性思维应对“思考力危机”?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人类认知与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层变革。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为本”的育人转型,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新技术。然而,技术的蓬勃背后存在隐忧。多位专家
-
杭州“AI市集”开辟技术试验新场景,创意互动点燃生活应用火花
8月3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AI切磋大会”市集在杭州拉开帷幕,以“技术摆摊”的形式汇聚众多年轻开发者和科技爱好者,让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日常创意。不同于传统展会,本次市集强调“可体验、可交互、可带走”,二十多个摊位覆盖AI调香、情绪奶茶、个性化手串定制、诗歌生成与3D形象设计等多种趣味应用
-
AI生成内容须明确标注,微信与腾讯元宝积极响应新规
自9月1日起,根据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推出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所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信息,均须明确标识其AI来源。该规定旨在加强对AI合成内容的监管,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风险。根据《办法》,AI生成合成内容不仅包括常见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还涵盖虚拟场景等多种信息
-
绍兴抢抓“AI+”机遇,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在近日召开的绍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强市建设推进会上,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握战略机遇、拓宽发展视野,全力切入人工智能新赛道,正式启动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的工作部署。作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绍兴积极顺应“人工智能+”趋势,明确主攻方向与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