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
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通过净化和温湿度处理后输送至客舱,实现空气品质的动态平衡。
在客流密集时,如定员约90人的“复兴号”二等座车厢,该系统可维持每分钟60至80立方米的进风量,充分保障旅客的呼吸需求,同时有效促进空气流动,避免局部区域沉闷。
空气清洁是舒适环境的重要保障。为保证进入车厢的空气洁净,铁路检修人员会定期对滤网和滤棉进行深度清洗与更换。他们采用高压水枪和专业清洗液彻底清除积聚的粉尘颗粒,确保所有空气均经过严格“过滤安检”。
经过净化的空气接下来进入温湿度调控阶段。无论外界严寒或高温,系统都能精准调节至人体最适宜的状态。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车厢顶部呈喇叭形设计的散流口,以及侧壁辅助风口,实现均匀、柔和送风,避免直吹旅客,同时促进全车气流充分循环。
废气排出同样关键。车厢内设有专用排风装置,可高效抽离二氧化碳、异味等污浊气体,并通过车底排放结构排出,确保空气单向流动,防止交叉污染,维持车内空气持续焕新。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在回风利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节能优势。由于回风空气已经过预处理,再次循环时可大幅降低空调能耗。据专家介绍,混合回风模式比全新风模式节省约65%的能源,兼顾了环保性与运行经济性。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速成型,深圳贡献核心力量
近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当前已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在这一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深圳市凭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参与,成为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一
-
中国统筹算力与能源布局,破解AI发展电力瓶颈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全球正面临一场新的能源考验。以一座千兆瓦数据中心为例,其年度耗电量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全年用电。若全球范围内AI大模型同时全速运行,电力供应能否跟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等地,随着数据中心不断扩张,居民电费显著上涨,折射出AI繁荣背后日益
-
科技助农“飞”速度 屯留无人机抢收解民忧
连日阴雨给秋玉米收获带来严峻挑战。关键时刻,屯留经开区迅速组织区内企业的无人机投入抢收一线,以科技创新破解了传统农业面临的“抢收难”困境。1.科技破局 无人机打通抢收“快车道”在屯留区李高乡西李高村的玉米田里,多架配备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正在紧张作业。它们灵活悬停在玉米秆上方,通过机械臂准确抓取成袋玉米
-
科技点亮文旅新图景:上海构建水陆空融合网络,重塑智慧旅游体验
在上海,一场以科技赋能旅游的实践正悄然展开。中国电信携手久事旅游集团与华为,共同打造了一套覆盖水、陆、空的5G-A与人工智能融合网络体系,并以黄浦江游轮为试点,推出AI智能眼镜租赁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游览中的网络与服务短板,更以“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