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
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速器、可控核聚变装置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实现其高性能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高场下维持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这要求材料内部具有高密度的纳米级磁通钉扎中心。由于铁基超导体本身属于脆性非金属材料,在其中引入高密度缺陷极为困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马衍伟团队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单位,采用非对称应力场调控技术,成功协同静水压力与剪切应力,在超导线材内部构造出超高密度的纳米位错阵列。这些位错结构作为高效的磁通钉扎中心,大幅增强了材料在强磁场下的电流承载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该铁基超导线材在10特斯拉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 4.5×10⁵ A/cm²,约为以往最高纪录的三倍;即使在30特斯拉的超高磁场下,仍能保持 2.1×10⁵ A/cm² 的优异性能,创造了铁基超导材料载流能力的新世界纪录。
马衍伟表示,该项研究不仅为铁基超导体的磁通钉扎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其他刚性功能材料的微观缺陷工程开辟了新途径。这一方法具备良好的规模制备潜力,有望推动低成本、高性能铁基超导线材的实际应用。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速成型,深圳贡献核心力量
近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当前已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在这一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深圳市凭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参与,成为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一
-
中国统筹算力与能源布局,破解AI发展电力瓶颈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全球正面临一场新的能源考验。以一座千兆瓦数据中心为例,其年度耗电量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全年用电。若全球范围内AI大模型同时全速运行,电力供应能否跟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等地,随着数据中心不断扩张,居民电费显著上涨,折射出AI繁荣背后日益
-
科技助农“飞”速度 屯留无人机抢收解民忧
连日阴雨给秋玉米收获带来严峻挑战。关键时刻,屯留经开区迅速组织区内企业的无人机投入抢收一线,以科技创新破解了传统农业面临的“抢收难”困境。1.科技破局 无人机打通抢收“快车道”在屯留区李高乡西李高村的玉米田里,多架配备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正在紧张作业。它们灵活悬停在玉米秆上方,通过机械臂准确抓取成袋玉米
-
科技点亮文旅新图景:上海构建水陆空融合网络,重塑智慧旅游体验
在上海,一场以科技赋能旅游的实践正悄然展开。中国电信携手久事旅游集团与华为,共同打造了一套覆盖水、陆、空的5G-A与人工智能融合网络体系,并以黄浦江游轮为试点,推出AI智能眼镜租赁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游览中的网络与服务短板,更以“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