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学家系统崭露头角,全球科研范式迎来深层变革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家何塞·佩纳德斯与其团队耗时近十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菌基因转移机制,揭示了超级细菌通过获取病毒尾部结构实现进化的路径。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谷歌于今年2月推出的“AI联合科学家”系统,仅用两天时间就独立验证了这一尚未正式发布的发现,并提出了多个科学假说,其中包括一项研究人员未曾设想的方向。佩纳德斯坦言,若早获知这一思路,或可大幅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案例生动体现了“AI科学家”在加速科学探索中的巨大潜力。
“AI科学家”并非具身的实验室机器人,而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具备专业科学认知与自主研究能力的智能系统。它能够自发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研究路径,并在多个智能体协同中开展“集体研讨”,迸发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慧。近年来,伴随大模型推理能力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与算力等基础设施日益成熟,此类系统正从理论构想快速走向科研实践,逐步承担起文献分析、实验模拟、仪器控制等原属人类科学家的任务。
AI科学家的兴起不仅意味着效率提升,更预示着科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目前,全球研发力量主要围绕两类方向推进:
一类是充当人类科学家的辅助角色。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平台,能根据课题需求组建跨学科AI团队,协助研究人员拓展思路。今年7月,该系统通过组建免疫学与计算生物学虚拟专家小组,提出新型纳米抗体计算框架,成功辅助设计出92种抗病毒纳米抗体,成果获《自然》期刊发表。
另一类则致力于实现全自主的科学发现。在这类系统中,人类主要负责提出目标与验证结果,其余环节均由AI完成。2024年8月,日本企业“鱼AI”开源其“AI科学家”系统,首次实现从提出构想到撰写论文的完整科研流程自主化,其产出的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已通过国际顶会评审。今年5月,美国机构“未来之家”的多智能体系统“知更鸟”自主发现一种可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药物,并通过RNA实验验证其机制,展现出AI在实证研究中的突破。
我国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2024年10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推出多智能体科学社群模拟系统“虚拟科学家”,用于研究科研创新规律;2025年7月,又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发布生物育种领域首套自主科学发现系统“丰登·基因科学家”,该系统已帮助科研团队发现数十个作物新基因功能,并获得实验确认。
尽管技术进展显著,AI科学家仍面临可靠性、人机协作、伦理规范与监管等挑战。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科学家”或“削弱人类创新能力”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正迈入通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科研的时代。未来,AI科学家有望与机器人、传感设备深度融合,实现从假设生成到实验验证的全闭环自主科研。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实体化AI科学家将广泛应用于多样科研场景:比如在稻田中监测作物生长的“AI遗传学家”,在月球基地分析土壤的“AI土壤学家”,或在强辐射环境下操作仪器的“AI核物理学家”。这些曾属科幻的图景,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更多文章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
-
深海燃冰取圣火:我国实现全球首次海底可燃冰原位点燃
10月9日上午,广州南沙区的科考码头见证了历史性一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种采集仪式在此举行。与往届不同,本次“源火”直接取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可燃冰,标志着全球首次在深海原位成功采集运动会圣火。这一突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携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
-
迈向科技强国:我国基础研究与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2025年8月,广东江门地下700米的深处传来重大科技捷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顺利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灌注工作,正式启动数据采集。这是全球首座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基础物理研究领域迈入国际前沿。该装置历经十余年攻关
-
首届西部健博会在蓉开幕 智能医疗与创新成果引关注
10月10日,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启动。本次展会汇聚了来自全国13个以上省(市)及四川省内21个市(州)的160余家机构,涵盖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28家领先医疗机构,以及华为、科伦药业、诺和诺德等多家知名企业,全面呈现医药制造、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等产业链内容。展会期间,多项
-
南宁人工智能产业聚链成势 政策场景生态协同驱动升级
南宁前八月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长强劲,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升9.5%,反映出当地产业结构正持续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南宁以建设南A中心为核心,积极探索“北上广研发—南宁集成—东盟应用”的创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政策层面,南宁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出台多项措施,涵盖产业全链条支持,包括专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