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开启新纪元:中国多城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发布时间: 访问量:11

全球量子科技竞争加剧,中国形成三大创新枢纽

2025年迎来量子力学理论提出一百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以此致敬这一深刻改变人类认知的科学革命。当前,量子科技正经历从理论突破、技术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中国以合肥、北京、上海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与美国和欧洲并行的量子产业生态格局。下一阶段的竞争重点将集中在量子纠错、多路径融合与商业化落地上。

三驾马车并进,差异化布局塑造区域优势

中国量子产业初步形成以三大城市为代表的差异化路径。合肥凭借国家实验室与中科大的科研基础,聚集了93家产业链企业,覆盖芯片、设备、软件与资本等多个环节,已推出“祖冲之三号”“本源悟空”等重大成果。上海则聚焦冷原子与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路线,近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2024原子无缺陷阵列构建,刷新世界纪录。北京依托高校与企业资源,在量子钟、云平台与超导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圳、济南等城市也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布局通信、测量等细分领域。

应用探索多点突破,通信领先、计算仍在路上

量子科技涵盖计算、通信和精密测量三大方向,其商业化进度不尽相同。量子通信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相关加密产品在政务、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近600万用户。量子测量逐步应用于医疗、导航和工业。量子计算虽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但已在金融、航空、生物、电力等场景展开真机验证。例如,“本源悟空”已为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超53万计算任务;玻色量子与移动云合作,开展光量子算力优化实践。

合肥实践:构建“四轮驱动”生态,打通转化瓶颈

面对量子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合肥探索出以“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和“耐心资本+场景验证”为核心的培育机制。通过多维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分级入库,配套基金优先支持,并建立动态更新与容错机制。政府主动扮演“场景服务商”,推动技术首试、共建验证平台、组建国企创新联盟,促进量子技术在实际场景中落地。例如,量子加密已用于地铁信息系统,量子云印章开始在政务窗口试点,显著提升审批与数据安全性。

挑战仍存,需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链协同

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跻身国际最先进行列,测量方面部分领先、部分并行,计算领域虽处于第一梯队,但在量子纠错、比特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仍存差距。硬件研制如“祖冲之三号”已在特定算力上实现突破,但要构建真正可控、低成本、全链条的量子产业生态,仍需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实现核心器件与软件的国产化。专家建议,在合肥、北京、上海等优势区域建设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加速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实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