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访问量:9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汇聚资源破解难题

面对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瓶颈,不少企业通过新型研发模式找到突破口。以青岛一家环保科技公司为例,该企业通过云端平台发布技术需求,迅速匹配高校科研团队,成功推进产品迭代。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要素融合,助力中小企业突破“不愿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的困境。“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持续优化制度环境,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46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接近17万家,近四分之一全球研发投入领先企业来自中国。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研走向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环节。为加速实验室技术走向应用,各地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例如,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搭建了覆盖“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孵化加速”的全链条服务系统,有效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同时,国家推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及评价机制三项改革试点,显著调动科研人员参与转化的积极性。在金融支持方面,专注于“早、小、长期、硬科技”的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超过580家,累计融资规模逾9000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亦大幅增长,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通过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凭借其突破国外垄断的科研成果,虽论文不占优势仍晋升教授,正是改革成效的一个例证。此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多项减负行动营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青年科研人员获得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设青年团队赛道,重点研发计划中青年占比超过80%,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由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主导。

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有关部门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生态体系,进一步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崇尚创新的氛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