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汇聚资源破解难题
面对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瓶颈,不少企业通过新型研发模式找到突破口。以青岛一家环保科技公司为例,该企业通过云端平台发布技术需求,迅速匹配高校科研团队,成功推进产品迭代。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要素融合,助力中小企业突破“不愿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的困境。“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持续优化制度环境,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46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接近17万家,近四分之一全球研发投入领先企业来自中国。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研走向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环节。为加速实验室技术走向应用,各地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例如,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搭建了覆盖“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孵化加速”的全链条服务系统,有效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同时,国家推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及评价机制三项改革试点,显著调动科研人员参与转化的积极性。在金融支持方面,专注于“早、小、长期、硬科技”的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超过580家,累计融资规模逾9000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亦大幅增长,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通过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凭借其突破国外垄断的科研成果,虽论文不占优势仍晋升教授,正是改革成效的一个例证。此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多项减负行动营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青年科研人员获得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设青年团队赛道,重点研发计划中青年占比超过80%,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由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主导。
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有关部门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生态体系,进一步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崇尚创新的氛围。
更多文章
-
AI科学家系统崭露头角,全球科研范式迎来深层变革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家何塞·佩纳德斯与其团队耗时近十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菌基因转移机制,揭示了超级细菌通过获取病毒尾部结构实现进化的路径。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谷歌于今年2月推出的“AI联合科学家”系统,仅用两天时间就独立验证了这一尚未正式发布的发现,并提出了多个科学假说,其中包括一项研究人员未曾设
-
荣县成功举办人工智能教育展示活动,县域科创人才培养迈入新阶段
8月23日,自贡市2025年人工智能专项赛荣县展示活动在荣县成功举行,主题为“智启未来 AI育无限”。该活动由荣县教育和体育局主办,既是对即将到来的市级竞赛的一次预热和演练,也体现了荣县在人工智能教育推广和科创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努力。现场来自全县多所中小学的114名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
-
国务院部署“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三阶段目标与六大任务
国务院于8月26日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首次系统提出该行动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作为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自“人工智能+”在今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后,这一战略进一步上升
-
量子科技开启新纪元:中国多城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全球量子科技竞争加剧,中国形成三大创新枢纽2025年迎来量子力学理论提出一百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以此致敬这一深刻改变人类认知的科学革命。当前,量子科技正经历从理论突破、技术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中国以合肥、北京、上海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与美国和
-
世界首台660MW“W”火焰锅炉机组投运,我国煤电清洁技术获突破
国家电投集团近日宣布,其贵州金元织金异地改建项目2号火电机组已于26日24时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使用。该机组容量为2×660MW,采用“上大压小”建设模式,运行参数全部符合设计要求,环保表现优于超低排放标准。此次投运的机组搭载了全球首台660MW超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实现了无烟煤高效清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