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悄然变革,数字技术让种田更轻松

发布时间: 访问量:5

八月稻浪翻涌,杭州径农家庭农场里的500亩水稻正处在生长的重要时期。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方式,让农业逐渐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

田间矗立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够自动捕捉害虫并实时生成预警——这些信息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前全靠人往地里跑,稍晚几天虫情就可能失控,”种粮大户老骆一边滑动手机上的虫情分析图一边说。现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据浙江托普云农的算法工程师吴弘洋介绍,这类智能设备能够通过算法预测害虫爆发的高峰期,实现从“事后灭虫”到“提前布防”的转变。这项技术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公司董事长陈渝阳回忆,早在2012年,团队就购买了十台大冰箱用于储存采集到的害虫样本,以训练AI识别模型。多年来,企业与农业农村部下属单位及多家科研机构持续合作,不断优化这一系统。

如今,智能测报灯已升级到第八代,不仅能诱捕害虫,还能自动识别虫类并统计数量,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技中心的设备评测中蝉联第一。

农业的另一项变革来自于AI“新农具”。在浦江的一个葡萄园里,专家陈青松戴上一副AR智能眼镜,眼前立刻显示出需要疏果或存在病害的果实——过密的果粒、畸形果、病虫果等都被系统实时标记。原本需要多年经验才能做出的判断,现在只需跟随光影提示抬手操作,瞬间即可完成。

科技还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农业日常。不识字的农户只需对着手机问:“小稷,辣椒得了根腐病怎么办?”“问稷”智能体便会通过语音和图片提供详细的防治指导。以往令人头疼的生产难题,如今只需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能得到解答。

陈渝阳表示,企业已将自研的农业大模型免费开源,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农业数字化进程中。

从实验室走向地头,科技正在细微处释放温度:老农直起了常年弯腰查看虫情的背,新手通过智能设备获得了老把式的经验,年轻人用手机轻松管理着百亩农田。这些变化揭示出农业的新面貌:汗水不再是丰收的唯一代价,智慧正悄然改写传统的农耕叙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