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创转化每日诞生4企业,“知产”成资产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安徽合肥,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该市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设立企业达771家,平均每日超过4家诞生,知识成果正加速转变为市场资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如今多了一重身份——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坦言,最初并未想过走出实验室投身创业。转变源于几年前其团队完成的一项利用地下光缆监测地震的科研项目。面对“发论文评职称”和“推向市场”两条路径,他和团队最终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后者。
这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校内校外创新氛围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中科大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合肥市科技局主动走进高校“寻宝”,为科创团队提供精准支持。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表示,他们正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力帮助团队补齐短板。
资金、场地、应用场景、市场渠道……每一项都是初创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合肥通过种子基金提供启动资金,政府提供近千平方米办公空间,科技部门协助对接合肥轨道交通、水务集团等单位共建应用场景,甚至利用市政大厅为企业举办首场产品发布会。在一系列“陪跑”措施之下,智地感知公司开发的产品已在全国多地应用,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
张强感慨,正是社会各方力量的持续“托举”,让他们快速走出“新手村”,真正融入市场。
年轻创业者闵宇恒也感受到了合肥浓厚的创新氛围。他带领的零次方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八个月,就完成三轮融资,团队规模从20余人扩展至80多人。其机器人产品覆盖家庭服务、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意向订单总额已近亿元。闵宇恒认为,合肥所提供的产业协同环境和耐心资本,是企业能迅速起飞的关键。
近年来,合肥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三年内已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多项,推动成立超3000家科技企业,其中估值过亿的超过100家。今年上半年,合肥经济增速达6.0%,在万亿GDP城市中名列前茅。
合肥的实践是全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地方通过开放场景、提供全周期政策与服务支持,积极搭建创新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更多文章
-
智慧农业悄然变革,数字技术让种田更轻松
八月稻浪翻涌,杭州径农家庭农场里的500亩水稻正处在生长的重要时期。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方式,让农业逐渐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田间矗立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够自动捕捉害虫并实时生成预警——这些信息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前全靠人往地里跑,稍晚几
-
国产操作系统迈入AI时代,麒麟软件首发6.6内核商用版本
中国国产操作系统迎来重要升级。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国操作系统产业大会上,麒麟软件正式推出基于Linux 6.6内核的新一代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该版本成为国内首个搭载6.6内核的商业化发行版,不仅在核心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更在AI支持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实现突破,被视作中国操作系统迈向新阶段的关键一步。新发布的银河麒麟
-
合肥科创转化每日诞生4企业,“知产”成资产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安徽合肥,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该市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设立企业达771家,平均每日超过4家诞生,知识成果正加速转变为市场资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如今多了一重身份——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坦言,最初并未想过走出实验室投身创业。转变源于几年前
-
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路径
强化基础研究,突破“从0到1”瓶颈近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工业创新与前沿科学探索,通过与用户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专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
-
亚洲新纪录!成都企业实现异种肾移植重大突破
8月24日,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四基因编辑供体猪在异种肾移植研究中实现重大进展:一只接受猪肾移植的猕猴已健康存活超过300天,不仅刷新了中国纪录,也成为亚洲首个实现该领域突破的国家。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曾完成类似成果。中科奥格董事长潘登科表示,该猕猴目前生理状态平稳,多项关键指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