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路径
强化基础研究,突破“从0到1”瓶颈
近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工业创新与前沿科学探索,通过与用户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专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唯有实现更多源头性、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但目前我国仍面临原始创新不足、评价机制偏重论文、科研支持缺乏持续性等问题,亟需优化科研生态,让科学家能够潜心从事长周期、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
推动产学研融合,激活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当前,许多重大科技项目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导致部分研究成果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脱节。因此,应鼓励科研单位更紧密地结合产业现实问题展开攻关,同时强化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企业牵头、需求导向、产学研协同”的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力。此外,还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创新整体效能。
布局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引领转型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优必选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展示了自主换电等先进技术,目前已获得多家制造业企业的批量意向订单,正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作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显著,“三新”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专家建议,应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可探索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的协同,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助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因地制宜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各地正在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例如安徽通过建设科技大市场和全链条孵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河北则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升级。专家提醒,各地区应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化,要基于本地实际有选择地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同时,不宜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而应通过新技术和现代商业模式对其进行提升改造,实现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地正加快新兴产业布局与传统产业升级,并通过区域协同、资源共享、人才互认等措施,共同构建开放联动的创新格局。
更多文章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
-
深海燃冰取圣火:我国实现全球首次海底可燃冰原位点燃
10月9日上午,广州南沙区的科考码头见证了历史性一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种采集仪式在此举行。与往届不同,本次“源火”直接取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可燃冰,标志着全球首次在深海原位成功采集运动会圣火。这一突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携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
-
迈向科技强国:我国基础研究与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2025年8月,广东江门地下700米的深处传来重大科技捷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顺利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灌注工作,正式启动数据采集。这是全球首座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基础物理研究领域迈入国际前沿。该装置历经十余年攻关
-
首届西部健博会在蓉开幕 智能医疗与创新成果引关注
10月10日,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启动。本次展会汇聚了来自全国13个以上省(市)及四川省内21个市(州)的160余家机构,涵盖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28家领先医疗机构,以及华为、科伦药业、诺和诺德等多家知名企业,全面呈现医药制造、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等产业链内容。展会期间,多项
-
南宁人工智能产业聚链成势 政策场景生态协同驱动升级
南宁前八月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长强劲,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升9.5%,反映出当地产业结构正持续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南宁以建设南A中心为核心,积极探索“北上广研发—南宁集成—东盟应用”的创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政策层面,南宁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出台多项措施,涵盖产业全链条支持,包括专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