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强化基础研究,突破“从0到1”瓶颈

近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工业创新与前沿科学探索,通过与用户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专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唯有实现更多源头性、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但目前我国仍面临原始创新不足、评价机制偏重论文、科研支持缺乏持续性等问题,亟需优化科研生态,让科学家能够潜心从事长周期、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

推动产学研融合,激活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当前,许多重大科技项目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导致部分研究成果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脱节。因此,应鼓励科研单位更紧密地结合产业现实问题展开攻关,同时强化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企业牵头、需求导向、产学研协同”的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力。此外,还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创新整体效能。

布局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引领转型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优必选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展示了自主换电等先进技术,目前已获得多家制造业企业的批量意向订单,正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作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显著,“三新”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专家建议,应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可探索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的协同,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助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因地制宜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各地正在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例如安徽通过建设科技大市场和全链条孵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河北则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升级。专家提醒,各地区应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化,要基于本地实际有选择地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同时,不宜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而应通过新技术和现代商业模式对其进行提升改造,实现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地正加快新兴产业布局与传统产业升级,并通过区域协同、资源共享、人才互认等措施,共同构建开放联动的创新格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