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纪录!成都企业实现异种肾移植重大突破
8月24日,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四基因编辑供体猪在异种肾移植研究中实现重大进展:一只接受猪肾移植的猕猴已健康存活超过300天,不仅刷新了中国纪录,也成为亚洲首个实现该领域突破的国家。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曾完成类似成果。
中科奥格董事长潘登科表示,该猕猴目前生理状态平稳,多项关键指标正常,有望成为中国首例存活超过一年的异种肾移植动物模型,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向临床应用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存活超300天,中国企业刷新亚洲纪录
2024年10月,研究团队使用中科奥格自主培育的四基因编辑猪作为肾源,对一只体重5.5公斤的猕猴实施了移植手术,并切除了其自身肾脏。术后该猕猴完全依靠猪肾维持生命功能。在定制免疫抑制方案的辅助下,该动物至今已健康存活300天,体重由5.5公斤增至7公斤,肾功能指标稳定,未出现显著排斥反应或并发症。
基因编辑供体猪成为移植成功核心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中科奥格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供体猪。研究人员敲除了猪源中可能引发免疫排斥的抗原基因,同时转入有助于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人源基因,显著提高了器官的相容性和存活率。该公司研发负责人强调,从基因编辑、繁育到质控,全部流程实现自主可控,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有效性,也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全面研发能力。
自主研发技术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中科奥格自2018年在成都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缓解人类器官短缺问题。公司已在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包括基因编辑猪繁育基地、临床级供体猪设施在内的多个平台,逐步形成覆盖保种、研发、生产与移植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异种移植临床转化迎来关键突破
器官供应严重不足是全球性医疗难题。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移植,而实际获得器官的仅约1.6万人。异种移植被视为最有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其发展仍面临长期存活、免疫兼容和生物安全三大挑战。此次猕猴长期存活的案例,为异种移植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医生、患者和监管部门增强了信心。
今年8月,中科奥格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异种移植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该平台将围绕高适配基因编辑猪开发、生物安全防控、产业标准建立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更多文章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
-
深海燃冰取圣火:我国实现全球首次海底可燃冰原位点燃
10月9日上午,广州南沙区的科考码头见证了历史性一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种采集仪式在此举行。与往届不同,本次“源火”直接取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可燃冰,标志着全球首次在深海原位成功采集运动会圣火。这一突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携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
-
迈向科技强国:我国基础研究与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2025年8月,广东江门地下700米的深处传来重大科技捷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顺利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灌注工作,正式启动数据采集。这是全球首座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基础物理研究领域迈入国际前沿。该装置历经十余年攻关
-
首届西部健博会在蓉开幕 智能医疗与创新成果引关注
10月10日,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启动。本次展会汇聚了来自全国13个以上省(市)及四川省内21个市(州)的160余家机构,涵盖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28家领先医疗机构,以及华为、科伦药业、诺和诺德等多家知名企业,全面呈现医药制造、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等产业链内容。展会期间,多项
-
南宁人工智能产业聚链成势 政策场景生态协同驱动升级
南宁前八月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长强劲,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升9.5%,反映出当地产业结构正持续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南宁以建设南A中心为核心,积极探索“北上广研发—南宁集成—东盟应用”的创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政策层面,南宁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出台多项措施,涵盖产业全链条支持,包括专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