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动能稳步成长,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千行百业
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七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就热点问题回应媒体关切。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程,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付凌晖指出,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稳步成长,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今年1—7月,新动能支撑作用稳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研发投入稳步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稳步推进。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投入强度提升至2.68%,已超越欧盟整体水平,并接近OECD国家均值。今年以来,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迭代到机器人领域的高水平赛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二是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的推动下,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其中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表现尤为突出。7月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业和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1—7月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1.8%。同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分别实现12.8%和8.6%的较快增长。
三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正持续为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今年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9%。线上消费保持活跃,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提升6.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各类智能终端产品加快普及。7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大幅增长80.8%和21%;工业机器人和民用无人机产量也分别实现24%和18.9%的较快增长。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1—6月,规模以上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大模型应用显著推高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产量大幅提升。此外,文体领域数字化服务也呈高速增长,1—7月头部文化体育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增幅超10%。
四是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经济结构中的“绿色含量”持续提高。7月份,新能源汽车和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与29.4%,绿色材料领域也实现高速扩张,碳纤维与生物基化学纤维分别增产43.8%和19.8%。绿色转型同时带动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当月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显示出绿色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更多文章
-
南京突破AI关键技术,三大创新成果推动智能普惠发展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于8月20日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届大会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牵头,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旨在构建全球性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数算融合网络等前沿议题,设置开幕式、
-
技术融合听力健康:四部门发文促人工智能应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及中国残联四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全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公众相关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耳与听力健康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听力障碍的预防、诊疗与康复服务能力,尚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
-
当艺术遇见AI:雄安打造智能文化新生态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度驱动数智化转型进程。在艺术领域,AI从创作、传播到教育等多个维度开辟了新路径,全面重构艺术生态,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推进人性化与艺术化城市建设,发展高端影视、创意设计等业态,建设国
-
韩发布新增长战略:瞄准AI前三强 推动国家产业转型
韩国政府于22日公布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明确提出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支撑,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及超级创新产业发展,目标是将国家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至3%。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当天主持联合发布会,对外详细介绍了这一战略。该蓝图旨在推动韩国跻身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前三强,
-
迈向技术奇点:中国AI以耐心迎临界突破
近日,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家庭生活,仍有较长距离,整个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他指出,当前核心制约在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尚未达到关键突破点,整体能力仍存在明显局限。尽管人工智能近年来备受瞩目,人形机器人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展示出卓越的运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