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竞争与芯片封锁:OpenAI掌门人解析中美AI博弈新格局

发布时间: 访问量:8

在旧金山普雷西迪奥区一家地中海风味餐厅里,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罕见地与少数媒体进行了一场可供公开报道的交流。他坦言,自己对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感到忧虑”,并指出美国或许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AI发展态势的复杂性与潜在影响。

奥尔特曼强调,不应将人工智能竞争简单理解为“中美谁领先”的问题。他认为,整个局势远比这类二元判断更为错综复杂。他举例说,中国在推理计算等关键环节上可能具备更快的部署能力。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竞赛还涵盖研究创新、产品落地等多个层面,涉及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

在他看来,仅依靠出口管制等单边措施,恐怕难以有效应对这一全局性挑战。整场竞争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一场涵盖政策、产业链与生态建设的系统性格局重构。

尽管美国持续加码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却公开质疑这类政策能否真正适应技术发展的现实节奏。

当被问及“限制向中国出口GPU是否足以让人高枕无忧”时,奥尔特曼明确表示怀疑。他认为:“单从直觉上来说,这种做法恐怕难以奏效。”

他进一步解释道,出口管制往往存在目标偏差的风险:“你可能会对某一类芯片实施禁令,但它们未必是关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选择自建晶圆厂,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绕过监管。”他所说的“晶圆厂”,正是指那些制造从智能手机到高端AI系统所需芯片的半导体生产基地。

奥尔特曼坦言:“我当然也希望存在一种立竿见影的办法,但现实是,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他的这番表态,恰逢美国政府正不断修正其人工智能遏制策略。最初由拜登政府出台的半导体出口管控措施,在今年四月特朗普政府任内进一步升级——更多先进芯片被纳入限制范围,甚至包括那些为符合早期规定而特殊设计的芯片型号也在禁令之列。

在美国科技企业高度依赖英伟达与AMD等公司提供芯片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借助本土供应链的替代方案持续取得进展。这一现实,令外界对美国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的实际效果产生疑问。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促使OpenAI重新考量其模型开放策略。尽管OpenAI历来对完全开源持保守态度,但奥尔特曼坦言,来自中国开源模型——例如DeepSeek等项目的竞争压力,的确影响了他们近期推出开放权重模型的决策。

奥尔特曼表示:“现实很清楚,如果我们不迈出这一步,未来的开源生态很可能将由中国主导的模型所构筑。这当然是我们决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它不是唯一原因,但却具有相当的分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