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警、机器人巡护:科技如何为“国宝”织就隐形守护网

发布时间: 访问量:16

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持续完善,科技力量正深度融入生态保护进程,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宝”级物种存续的重要支柱。在8月19日举办的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分论坛上,多位来自国家公园、科研机构及高校的专家一致认为,聚焦旗舰物种的保护不仅能有效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还可辐射带动更多濒危物种实现种群恢复。该论坛为各方提供了深入交流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的平台。

焦点1

动物监测识别

无人机可为猴子拍摄照片用于个体识别

当前,国家公园的生态与物种监测体系在覆盖范围和数据应用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已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实现对东北虎豹、雪豹、亚洲象等旗舰物种的动态追踪,但在系统性监测与数据融合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现有调查多聚焦于单一物种,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及地质遗迹的系统性关注;另一方面,所获海量数据与实际保护管理行动之间尚未形成高效协同。

为应对这些挑战,多个国家公园正积极引入前沿科技,开发因地制宜的监测体系。例如,在地形复杂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够适应密林与陡坡环境的四足机器人已投入应用。这些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机械巡护员”可抵达人力难以进入的区域,借助搭载的红外热成像、声音传感器等设备,全天候不间断地收集野生动物行为及栖息地状态数据,极大提升了监测的精准性与连续性。

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高寒复杂环境,监测手段进一步向“高空凝视”升级。新一代系统将高性能红外相机架设于15米高的塔台,实现了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广域覆盖与实时监控。

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当前保护工作的另一大挑战在于物种个体的精准识别。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提出,无人机集群与新型传感技术的融合正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通过单次飞行即可捕获同一金丝猴个体的多角度图像,为身份识别提供充足数据,同时系统还能够持续追踪移动中的动物,显著提升了监测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焦点2

缓解人兽冲突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为难题的解决提供路径

除了物种识别与监测,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人兽冲突问题,也成为论坛上各方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正为这一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利民提出,国家公园每分钟都在产生海量的监测数据,借助AI技术能够从中自动识别出关键信号,实现对潜在冲突的早期预警与主动干预,将保护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事前防范。

AI不仅在预警环节发挥作用,更能在冲突发生时辅助高效处置。例如今年5月,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就曾接收到一条实时预警:一只东北虎正逼近官道沟村,仅距4.14公里。系统通过分析该虎的体征数据、历史行为,结合AI轨迹预测模型,迅速判断出潜在风险。工作人员立即组织村民避险,最终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老虎自行离开,成功避免了一起人虎冲突。该系统每年发出类似预警数千次,已实现对超过70只虎豹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专家们也指出,技术并非万能。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强调,必须将“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他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人熊冲突治理为例,介绍了正在推进的“技防+物防+人防”综合治理体系。该模式在雪豹保护中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组织当地牧民布设和维护红外相机网格,目前已有400余名牧民成为保护主体,既提升了社区参与度,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持续可靠的数据支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