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的破局之道

发布时间: 访问量:5

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率先推出"三项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自2022年实施以来,这项改革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沉睡的专利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场创新变革中,众多科研团队勇当"探路者",他们带着潜心研发的科技成果,从安静的实验室走向火热的市场一线。这些曾经束之高阁的研究成果,如今正在生产线上实现价值,在产业链中创造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在铜川之光光电科技公司,梁磊与罗飞这对搭档正演绎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故事。一个是深耕技术研发的学者,一个是深谙市场之道的实践者,两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探索之路,恰是陕西科技体制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却长期面临转化瓶颈的省份,陕西虽坐拥大量创新成果,却始终被"不愿转、不敢转、没钱转"的困境所困扰。2021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陕西率先在部分高校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  

起初,面对这场改革,梁磊心里也充满犹疑——放下教鞭投身商海,这条路能走通吗?转机出现在2022年3月,当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属理工类高校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政策的东风来了。在制度创新的护航下,这位曾经的学者终于卸下思想包袱,带领团队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创业之初,梁磊团队就面临着设备短缺的窘境。他们四处奔走,向学院、研究所借用实验器材,像拼图一样凑齐了基础研发条件。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从专利到产品的跨越,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在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后,这支团队终于迎来了突破。他们创新性地运用光声光谱技术,成功研制出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这项名为"全光双共振增强型光声光谱气体分析仪"的核心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在碳监测领域的技术垄断。如今,这项自主创新的成果已在多个国家级碳监测试点得到应用。  

铜川市作为秦创原"三项改革"的先行试验区,率先见证了科技转化的硕果。通过与梁磊团队的深度合作,当地建成了全省首个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全国碳监测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这场产学研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三项改革"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长期束缚科研人员的制度枷锁。在政策红利的催化下,越来越多像梁磊、郑益朋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正将实验室里的"沉睡专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真金白银"。这些被激活的创新资源正加速流向企业,让陕西的科研力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如今,梁磊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他们创新性地将光声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成像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高分辨率、强穿透性的生物医学检测系统。这项突破性技术已成功实现肿瘤细胞的精准识别,并完成了原理样机的验证,为医疗诊断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