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迎来里程碑:超500家企业共绘智慧农业新蓝图
首届"米梁源"AI农业盛会在哈尔滨阿城盛大启幕。8月8日,这场以"智慧农业・数字未来"为主题的行业峰会吸引了来自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千余名代表。活动现场人气爆棚,首日参观人次突破一万大关。
大会成果丰硕,超500家企业在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涉及水稻订单农业、农业金融及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总签约金额达10亿元。这一系列合作将加速黑龙江省农业数字化进程,为智慧农业建设注入新动能。活动通过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智启未来:AI技术引领农业变革
8月8日上午,"米梁源"AI产业峰会隆重启幕。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多位行业领袖在主题发言中重点剖析了智能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特别赞赏"米梁源"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的智能化服务体系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全产业链数字化整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范式。
500企签约超10亿,共筑数字农业生态
活动当天迎来两项重要成果:阿城区数字产业园"智农未来馆"与"米梁源"智能交易系统同步投入运营,开启当地农业数字化新篇章。在备受瞩目的签约环节,包括春华秋实粮油、言富其实贸易等500家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协议总价值突破10亿元大关。
这一系列合作将打造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数字化生态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产品品质提升与价值倍增,为农民创收、产业转型探索出新路径。项目落地后,不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的科技赋能样板,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
技术赋能:从田间到云端的全链升级
下午的专题研讨聚焦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二是跨境电商新业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与会专家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生动展示了数字化手段如何重构农产品产销体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会议期间,"我在阿城有亩田"项目正式启动,首批签约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的智能零售终端。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无缝对接,通过"产地直连+个性定制+品牌赋能"的新型运营体系,成功构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范式。
展望未来,阿城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农业标杆项目,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阿城智慧",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更多文章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科技创新与股市回暖提振信心
国际媒体近日关注到,随着中国科技产业持续突破与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显著提升,外资正掀起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1.科技突破,投资者“害怕错失”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陆续推出自研AI大模型,寒武纪等芯片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进展,这些突破增
-
科技赋能传统米粉产业 中国特色小吃加速走向世界
在广西柳州举办的2025中国米粉企业产需对接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米粉这一特色小吃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本次大会作为国际米粉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环节,汇集了120余家米粉生产及设备制造企业。展厅内香气四溢,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
-
东莞智能终端产业图谱:数据解码万亿级集群创新密码
在全球科技巨头相继发布新品的九月,智能终端产业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而支撑这些创新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正是东莞这座隐藏在全球智能终端制造网络背后的重要城市。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近期发布《全国产业集群大全》东莞专题,从数据视角揭示这一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电子信息产业汇聚超2.5万家企业东莞构建了一个由专
-
长虹亮相科博会:熊猫AI与硬核科技的双重奏响
在四川绵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长虹控股集团以独特的“熊猫AI智能家电”与“硬核科技成果”双线展示成为焦点。这一设计既展现了科技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温度,也凸显了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实力。步入展区,“熊猫AI快乐生活”主题入口以全息投影再现大熊猫在竹林中嬉戏的场景,吸引众多观
-
人工智能步入现实:2025云栖大会见证AI规模化落地
为期三天的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落下帷幕。尽管官方统计参会人数超过12万,但现场熙攘的人流、密集的新品发布和琳琅满目的实体产品,更直观地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从演示文稿中的概念和宣传片中的愿景,蜕变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的实体存在。这一变化让众多科技爱好者感叹:在屏幕上“悬浮”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