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精准农技:顺庆区粮食稳产的双重密码
七月骄阳下,顺庆区广袤的稻田里,智能灌溉系统正精准调控着每一寸土地的水肥供给。金台镇插旗山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内,荃优822、野香优莉丝等优质稻种在科技护航下茁壮成长,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通过数字化田间管理系统,我们实现了水肥精准投放和病虫害智能预警。"基地负责人介绍道。该区通过推广智能农机具应用、组织农技专家实地指导等举措,构建起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示范基地水稻长势喜人,预计总产量将突破70吨。
在顺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科技元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耕方式。该项目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对301亩农田进行了系统化改造,新建了2.2公里智能化灌溉渠系和1公里机械化耕作道路,实现了农田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
"这套智能灌溉系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基地负责人指着田间的自动化设备介绍道。过去需要多名工人耗时大半天的人工补水作业,如今只需轻触按钮,40分钟内就能完成全部田块的精准灌溉。这种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使水稻长势明显改善——稻叶更加青翠挺拔,稻穗更加饱满丰盈。
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既解决了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的痛点,又通过精准调控为水稻孕穗期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这种"科技+农业"的创新模式,正在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新的保障。
在李家镇崇仙境村的稻田里,农技人员正俯身查看稻株长势。"现在要适当控水,保持浅水层更利于根系发育。"技术专家一边测量水位,一边向农户讲解孕穗期的管理要点。
这场田间课堂不仅传授了纹枯病、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技巧,更针对农户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出"科技处方"。通过观察叶色变化、茎秆强度等细节,专家们为每块稻田量身定制水肥方案,帮助农户精准把握防治时机。这种"把脉式"的技术指导,让传统农事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崇仙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望着连片稻田感慨道:"今年全村500多亩水稻正值生长关键阶段,持续高温和病虫害威胁不小。幸好农技专家及时指导科学田管,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作为顺庆区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年全区水稻种植规模达9万亩。为应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风险,区农业农村局打出组合拳:组织30余名农技骨干成立服务专班,深入14个乡镇开展巡回指导;引进智能监测设备200余台套,实现病虫害预警全覆盖;开通惠农补贴"直通车",确保2400余万元种粮补贴及时到户。这套"科技服务+政策保障"的组合措施,既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提振了粮食生产信心。
"当前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建立了'线上监测+线下指导'的双重保障机制。"顺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高温天气和病虫害风险,该区组建了由农技专家、气象专员组成的服务团队,通过分片包干的方式,为不同地块"把脉开方",制定个性化管护方案。
在技术创新方面,顺庆区重点推进三大举措:一是构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二是完善灾害预警体系,提前72小时发布极端天气警报;三是推广机械化作业,全区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5%以上。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粮食稳产保驾护航。
着眼长远发展,该区正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撂荒整治等措施扩大规模经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区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培育种粮大户50余户,带动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预计到2026年,全区水稻种植规模将突破10万亩,全程机械化率有望达到90%,为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文章
-
AI算力催生供电新赛道 模块化电源设备迎风口
一、小型设备填补供应缺口为满足爆发式增长的AI算力需求,数据中心正积极寻求替代供电方案。小型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制造商异军突起,成为这一轮能源竞赛中的黑马。面对传统大型燃气轮机长达数年的交付周期,科技企业将目光转向了交付迅捷的模块化发电设备。以燃料电池见长的布鲁姆能源公司股价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与多家电力
-
智慧警务构筑立体安防 科技手段护航城市平安
一、“无人机+警务”织密景区安全防护网在哈尔滨知名景区及人流密集区域,公安机关创新引入警用无人机系统,构建空地协同的安防新模式。道里公安分局通过配备专业飞行装备、培养技术骨干,建立起现代化的警用航空工作体系。无人机凭借其广阔视野与快速机动特性,在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空中巡查,实时监测人群密度与异常动态,
-
数字力量激活嘉兴新貌:借智升级 融合创新引领未来
一、新技术:智能内核 催生发展动能在嘉兴南湖高新区的一处现代化车间中,工程师们正专注地将标准化组件拼装成微缩卫星。这些精巧的设备重量仅约20公斤,却具备不亚于传统大型卫星的功能。星众空间(嘉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一领域的探索者。企业负责人介绍,团队正致力于构建一个由百余颗微型遥感卫星组成的空间观测网
-
校地协同激发西安科创活力 实验室成果加速迈向产业
西安以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位于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实验楼内,高端科研设备持续运行,工程师们专注分析数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实验室,而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平台。近年来,通过深化校地协同,一批高技术成果从校园走向生产线,成为拉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