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新篇章:咸宁科创中心迎来首批入驻项目
8月4日,咸宁市举行科技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项目签约活动。活动现场,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科研平台与咸宁科技创新中心达成合作,5家投资机构与8个高新技术项目现场签约入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等学界专家,以及咸宁市主要领导共同出席见证。这一科创平台的启用,标志着咸宁市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创新生态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咸宁市市长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近年来,咸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为基、创新为魂"的发展格局。通过系统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全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省级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用,是落实省级科技创新部署的关键举措。该中心将与武汉离岸科创园形成"双园联动"机制,重点服务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市政府将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汇聚海内外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这一布局体现了咸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的决心,通过构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指出,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为区域创新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作为首批入驻机构,武汉纺织大学咸宁研究院将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也为湖北建设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签约环节亮点纷呈:咸宁高新区与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同时引进孚骥电子、太宇星空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涵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这些合作将有效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咸宁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持续支撑。
启动仪式前,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研究院及高新区低空经济示范基地的入驻,展现了中心多元化的创新布局。在签约环节,咸宁高投集团与中交雄安租赁、深创投等5家知名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为科创项目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咸宁正构建起"科研机构+产业平台+金融资本"的立体化创新生态体系。
更多文章
-
浦江论坛科创成果涌现,中外项目共拓未来产业
9月21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内,2025浦江创新论坛尚未正式开幕,一楼两大并行展会已率先掀起科创热潮。左侧的“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集中呈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右侧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则汇聚全球创业项目路演,共同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上海先导产业与未来战略方向。1.机器人也秀身材,走到老外展位
-
四川突破高纯钼粉制备技术,建成全球最大4N级生产线
在日常生活中,从液晶显示屏、半导体芯片到太阳能电池板,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高纯钼粉。它不仅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也关乎供应链稳定与成本控制。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大学、虹波钼业、鼎泰新材料共同完成的“高端溅射靶材
-
日本团队研发高灵敏柔性光学传感器,响应仅33毫秒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柔性光学触觉传感器,能够同步感知压力的位置与大小,并兼具高灵敏度与优异稳定性,其响应时间最快可达33毫秒。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下一代机器人触觉系统、高精度医疗检测设备以及反应更敏捷的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研究团队制作出一款尺寸
-
空间数据安全迎革新,AI与区块链构筑防护体系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从智能手机到智慧城市,从物流导航到灾害预警,空间数据——即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的数字化足迹,已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够回答“何处”,更能揭示“何时”“何人”甚至“为何”,从而赋能预测、决策与系统优化,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精准农业、气候监测和智慧管理等关键领域。然而,随着空
-
杜克大学研发新型显微镜,单次成像兼顾大视野与高分辨率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PANORAMA”的新型显微镜系统,能够在单次曝光中直接获取大视场、高分辨率的图像,无需逐点扫描或机械调焦。该系统成像范围可达硬币大小,分辨率高达亚微米级,单张图像像素达千兆级别,清晰度远超普通智能手机摄像头10至50倍,有望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