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入'行动时代':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聚焦智能体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快速迭代周期。从语言模型到实体智能,再到自主决策系统,每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都见证着新热点的崛起。本届展会上,智能体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仅最近一季度发布的新品数量就超过去年全年。这场技术革命的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智能体全面开花
智能体(Agent)作为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行动执行能力的AI系统,正在重塑各行业生态。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智能体创新的展示舞台:MiniMax、商汤等科技企业推出新一代智能体产品;复旦大学研发的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亮相;大会官方也推出了专属智能体助手。
在工业应用方面,上海码极客与行业协会联合开发的"安装小灵通"开创了建筑行业智能辅助先河。该产品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优化施工方案,显著提升工程管理效能。协会负责人表示,这类专业智能体将有效降低施工误差率和合规风险。
科研领域同样迎来变革。中科闻歌基于中科院大模型开发的AI-Scientist平台,重新定义了科研工作流程。该平台覆盖文献研究、前沿追踪等核心环节,推动科研模式从传统人工主导转向人机协同,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这些创新应用表明,智能体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开启人机协作新纪元。
智能体技术为何呈现井喷态势?业内专家指出,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体提供了认知基础,促使科技企业纷纷布局这一赛道。上海期智研究院学者表示,智能体被视为AI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这解释了行业巨头争相投入的原因。
在竞争维度上,技术专家强调,智能体的核心在于多模态协同能力:任务规划展现认知水平,代码执行体现实操能力,工具调用反映环境交互水平。随着技术架构趋于成熟——通常包含决策、执行、工具调用和记忆存储四大功能模块,市场竞争焦点已转向模块优化。这种技术演进路径预示着智能体产品将进入快速迭代周期,功能升级和性能提升将成为制胜关键。
开发痛点待解
全球智能体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规模已超50亿美元,年增速达40%。然而技术普及面临显著瓶颈:终端设备算力不足制约复杂任务执行,资源占用问题影响使用体验。这一矛盾在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场景尤为突出。
针对行业痛点,创新企业提出解决方案。如星环科技展示的AI基础设施架构,通过简化开发流程,实现10分钟快速构建行业专用智能体,大幅降低技术门槛。这种"轻量化"路径为智能体应用开辟了新可能。
技术演进趋势显示,下一代智能体将向自主化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突破三大技术关隘:强大的认知中枢(大模型)、高效的执行系统(API调用)和精准的环境交互(工具操作)。这种"大脑+四肢"的协同架构,正在重新定义智能体的能力边界。
科技巨头加速进军智能体领域。阿里云近日发布"无影AgentBay"平台,旨在构建智能体开发的云端基础设施。该平台通过提供弹性算力和标准化工具链,显著降低AI公司的工程化门槛。"就像移动互联网孕育了App经济,云环境将成为智能体生态的理想孵化器,"阿里云负责人表示。
行业观察家指出,智能体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中关村人工智能联盟专家认为,随着智能体效率持续提升,人类如何与之协同共处,将成为比技术突破更值得深思的命题。这场人机关系重构,或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产业边界和工作模式。
筑牢安全屏障
随着智能体技术迈入"自主行动"新阶段,其展现出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令人瞩目,但伴随而来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行业调研显示,超七成开发者对AI幻觉、数据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智能体可能产生事实性错误或误解指令,导致不可控风险。
面对这一挑战,头部企业纷纷推出安全解决方案。蚂蚁集团升级"蚁天鉴"系统,新增智能体安全评估模块,涵盖价值对齐、漏洞扫描等核心功能,构建全链路防护体系。PPIO则创新推出国内首个E2B兼容的"智能体沙箱",通过云端隔离技术确保多任务环境独立运行,从根本上杜绝数据泄露和资源冲突。这些技术创新为智能体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基座。
更多文章
-
浦江论坛科创成果涌现,中外项目共拓未来产业
9月21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内,2025浦江创新论坛尚未正式开幕,一楼两大并行展会已率先掀起科创热潮。左侧的“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集中呈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右侧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则汇聚全球创业项目路演,共同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上海先导产业与未来战略方向。1.机器人也秀身材,走到老外展位
-
四川突破高纯钼粉制备技术,建成全球最大4N级生产线
在日常生活中,从液晶显示屏、半导体芯片到太阳能电池板,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高纯钼粉。它不仅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也关乎供应链稳定与成本控制。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大学、虹波钼业、鼎泰新材料共同完成的“高端溅射靶材
-
日本团队研发高灵敏柔性光学传感器,响应仅33毫秒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柔性光学触觉传感器,能够同步感知压力的位置与大小,并兼具高灵敏度与优异稳定性,其响应时间最快可达33毫秒。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下一代机器人触觉系统、高精度医疗检测设备以及反应更敏捷的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研究团队制作出一款尺寸
-
空间数据安全迎革新,AI与区块链构筑防护体系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从智能手机到智慧城市,从物流导航到灾害预警,空间数据——即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的数字化足迹,已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够回答“何处”,更能揭示“何时”“何人”甚至“为何”,从而赋能预测、决策与系统优化,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精准农业、气候监测和智慧管理等关键领域。然而,随着空
-
杜克大学研发新型显微镜,单次成像兼顾大视野与高分辨率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PANORAMA”的新型显微镜系统,能够在单次曝光中直接获取大视场、高分辨率的图像,无需逐点扫描或机械调焦。该系统成像范围可达硬币大小,分辨率高达亚微米级,单张图像像素达千兆级别,清晰度远超普通智能手机摄像头10至50倍,有望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