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新突破:蓝思科技斩获重要客户全系列订单
蓝思科技近日透露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作为较早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企业,该公司自2016年成立专业子公司以来,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蓝思科技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重点开发了头部模块、仿生机械手、关节驱动等关键组件。
在最新业务进展方面,公司今年已完成数百台整机交付,并与智元机器人等创新企业展开全系列产品合作。在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上,蓝思科技集中展示了包括仿生手、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多项技术成果,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能力。
蓝思科技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详细阐述了其战略布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近期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合资成立湖南智启未来科技公司,专注于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行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同时完成对智元旗下浙江智鼎的战略投资,强化商用清洁机器人业务。
在国际化合作方面,蓝思科技已为多家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核心组件,包括头部模块、关节驱动单元等。目前,公司正与北美顶级机器人客户推进产品验证,预计随着新机型量产,相关业务将迎来快速增长。
在折叠屏手机部件市场,蓝思科技凭借超薄柔性玻璃(UTG)技术保持领先地位。作为全球主要UTG供应商,公司深度参与国内外头部手机品牌的产品开发,在柔性显示保护方案、精密铰链等关键部件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技术门槛较高的UTG产品,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价值提升。
作为北美头部客户的核心供应商,蓝思科技深度参与折叠屏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研发到量产交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新一代折叠屏产品验证进展顺利,公司已完成配套产能布局,为即将到来的量产高峰做好准备。
根据港股募资计划,蓝思科技将投入近14亿港元用于折叠屏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建。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UTG创新工艺和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巩固公司在高端折叠屏部件市场的领先地位,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基础。
在智能眼镜领域,蓝思科技已建立起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作为北美科技巨头首代AR设备的核心结构件供应商,公司同时为多家行业领先企业提供光学模组和精密组件。值得注意的是,蓝思科技与Rokid达成深度合作,负责其全系列智能眼镜的整机制造,并应用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提升产品性能。
行业分析显示,当前智能眼镜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于光学模组产能不足。蓝思科技正加快相关产线建设,随着光波导等核心部件产能释放,将有效缓解供应链瓶颈。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制造经验和客户资源,公司有望在智能穿戴市场获得持续增长。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标杆企业,蓝思科技在新材料应用方面持续引领行业创新。公司开创性地将特种玻璃、陶瓷等先进材料应用于智能终端和汽车电子领域,构建了从原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的全产业链能力。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少数具备一站式服务能力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在苹果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更多文章
-
凝聚“四投”共识,共筑科创金融新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来自科研、产业、投资与政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围绕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四投”理念落地,是培育原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所在。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指出,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
新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问世,精准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平台,该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大幅提升了CRISPR系统的体内输送效率与安全性,为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1. 传统递送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目前CRISPR技术主要依赖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LNP)进行细胞内递送。病毒载体虽感染效率高,但易引发免疫反应且载货容
-
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
-
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
-
AI驱动量子材料突破:千万候选中发现新型磁性化合物
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加速了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新材料发现进程。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生成过程的新型计算框架SCIGEN,并借助该系统筛选出两种具备奇异磁学行为的新型化合物,为量子计算与信息材料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成果已在《自然·材料》上发表。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