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发布时间: 访问量:16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

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

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平台,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从靶点发现到候选化合物设计的抗纤维化药物开发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70%,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

上海凭借深厚的科研资源与产业生态,正成为“全球新”重磅药物的策源地。近年来,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原创新药崭露头角,接续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新势力。支撑这一成果的,是上海拥有的64位生物医药领域院士、28万从业人员,以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新药和1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从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到浦东张江的“模力社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正快速成形。作为全国大模型备案数量第二的城市,上海已推动43个备案模型落地,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在“模速空间”孵化的无问芯穹公司,两年内发展为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的准独角兽企业;而岩思类脑研究院则在浦东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场景开放、算力支持与资本联动,正推动上海在垂类模型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三、国产大邮轮:高端装备自主链突破

在长兴岛与外高桥的造船基地内,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也已进入内装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摘取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

邮轮建造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系统工程能力的体现。外高桥造船通过建设薄板智能车间、攻克重量控制与安全返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船体建造。更重要的是,项目带动了供应链自主化能力的形成,扭转了初期“无议价权”的被动局面。目前,爱达邮轮旗下船只已服务近80万宾客,展现出高端制造与消费服务融合的价值潜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