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
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
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平台,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从靶点发现到候选化合物设计的抗纤维化药物开发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70%,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
上海凭借深厚的科研资源与产业生态,正成为“全球新”重磅药物的策源地。近年来,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原创新药崭露头角,接续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新势力。支撑这一成果的,是上海拥有的64位生物医药领域院士、28万从业人员,以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新药和1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从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到浦东张江的“模力社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正快速成形。作为全国大模型备案数量第二的城市,上海已推动43个备案模型落地,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在“模速空间”孵化的无问芯穹公司,两年内发展为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的准独角兽企业;而岩思类脑研究院则在浦东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场景开放、算力支持与资本联动,正推动上海在垂类模型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三、国产大邮轮:高端装备自主链突破
在长兴岛与外高桥的造船基地内,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也已进入内装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摘取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
邮轮建造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系统工程能力的体现。外高桥造船通过建设薄板智能车间、攻克重量控制与安全返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船体建造。更重要的是,项目带动了供应链自主化能力的形成,扭转了初期“无议价权”的被动局面。目前,爱达邮轮旗下船只已服务近80万宾客,展现出高端制造与消费服务融合的价值潜力。
更多文章
-
凝聚“四投”共识,共筑科创金融新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来自科研、产业、投资与政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围绕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四投”理念落地,是培育原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所在。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指出,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
新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问世,精准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平台,该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大幅提升了CRISPR系统的体内输送效率与安全性,为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1. 传统递送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目前CRISPR技术主要依赖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LNP)进行细胞内递送。病毒载体虽感染效率高,但易引发免疫反应且载货容
-
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
-
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
-
AI驱动量子材料突破:千万候选中发现新型磁性化合物
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加速了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新材料发现进程。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生成过程的新型计算框架SCIGEN,并借助该系统筛选出两种具备奇异磁学行为的新型化合物,为量子计算与信息材料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成果已在《自然·材料》上发表。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