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
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等对重量高度敏感的场景中的应用。例如,若将一般喷气客机所载燃油替换为等能量密度的锂电池,重量将激增数十倍,导致飞机完全无法起飞。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从结构设计入手,借鉴自然界中蝴蝶翅膀等生物材料所具有的“三重周期极小曲面”几何——即陀螺状轻质高强构造,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全陶瓷一体成形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该结构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极大扩展了反应表面积,实现了每克超过1瓦的功率输出,关键比功率指标首度达到航空航天动力系统的要求。
除了显著的轻量化优势,该类电池在运行中也展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其多孔拓扑构型不仅提升了气体传输与热分布效率,还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实验表明,该电池在电解模式下的产氢效率可达传统设计的近十倍。在极端温度波动(如100℃剧变)及发电‑电解模式反复切换等严苛测试中,电池结构完好,未出现损伤。
研究人员强调,这一技术对深空探测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以美国火星制氧实验为例,现有系统重量超过6吨,而采用新设计的装置有望以不足1吨的重量实现同等性能,大幅降低发射载荷与成本。此外,该全陶瓷电池制造流程高度简化,仅需五个步骤即可完成,无需使用金属件与密封材料,具备良好的工程可行性。
更多文章
-
凝聚“四投”共识,共筑科创金融新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来自科研、产业、投资与政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围绕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四投”理念落地,是培育原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所在。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指出,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
新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问世,精准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平台,该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大幅提升了CRISPR系统的体内输送效率与安全性,为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1. 传统递送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目前CRISPR技术主要依赖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LNP)进行细胞内递送。病毒载体虽感染效率高,但易引发免疫反应且载货容
-
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
-
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
-
AI驱动量子材料突破:千万候选中发现新型磁性化合物
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加速了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新材料发现进程。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生成过程的新型计算框架SCIGEN,并借助该系统筛选出两种具备奇异磁学行为的新型化合物,为量子计算与信息材料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成果已在《自然·材料》上发表。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