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论揭示:原初黑洞蒸发或为超高能中微子之源
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长期未解的谜团——超高能中微子的起源问题,近期有了突破性进展。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宇宙早期形成的原初黑洞在其生命终结时发生的剧烈爆炸,可能是这些极端能量粒子的重要来源。
中微子因其极弱的相互作用能力,能够几乎无阻碍地穿透任何物质,被称为“幽灵粒子”。而原初黑洞,作为一种假想中诞生于宇宙极早期的微观黑洞,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暗物质的候选者。根据霍金辐射理论,这类黑洞会随时间逐渐损失质量并最终在蒸发末期产生爆炸性辐射,释放出包括中微子在内的大量高能粒子。
研究团队构建了原初黑洞蒸发末期的粒子产生模型,发现一次黑洞爆炸可产生约10²⁰个中微子,其能量足以达到当前探测器所能捕捉的最高水平。例如,今年在地中海KM3NeT望远镜记录到的能量超过100拍电子伏特的中微子事件,就可能是由一颗相对较近的原初黑洞爆炸所引起。
该研究进一步推估,在银河系内,每年每立方秒差距的空间中可能有上千次原初黑洞爆炸事件。若其中一次爆发发生在距离太阳系数千个天文单位的范围内,其所产生的部分高能中微子就有机会被地球上的探测设备捕获。这一机制不仅能够解释KM3NeT所记录的极端高能事件,也可对应南极IceCube观测到的能量略低但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微子信号,从而为两类观测结果提供统一的来源解释。
若该理论得到后续观测的证实,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是霍金辐射的首个直接证据,也将确认原初黑洞的存在,并可能揭示其作为暗物质组成部分的重要角色。未来,随着更多高能中微子数据的积累,这一假说将迎来更严格的检验。
更多文章
-
凝聚“四投”共识,共筑科创金融新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来自科研、产业、投资与政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围绕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四投”理念落地,是培育原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所在。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指出,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
新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问世,精准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平台,该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大幅提升了CRISPR系统的体内输送效率与安全性,为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1. 传统递送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目前CRISPR技术主要依赖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LNP)进行细胞内递送。病毒载体虽感染效率高,但易引发免疫反应且载货容
-
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
-
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
-
AI驱动量子材料突破:千万候选中发现新型磁性化合物
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加速了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新材料发现进程。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生成过程的新型计算框架SCIGEN,并借助该系统筛选出两种具备奇异磁学行为的新型化合物,为量子计算与信息材料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成果已在《自然·材料》上发表。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