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启幕 国内外选手共探科技前沿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8月15日至19日在呼和浩特市拉开帷幕。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及港澳台地区的35支少年组队伍参赛,同时还有全国学会推选的22支青年组队伍同场竞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亚非欧南美四大洲的18支国际代表队也参与了这场科技盛会。
作为国内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顶级赛事,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大赛在内容设置上独具特色:注重思想价值引导,建立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强调科技创新实践,同时结合内蒙古当地科教资源促进区域发展。这场国际化的科技交流活动,为全球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本届大赛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实现重要突破,创新推出"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余家包括央企、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通过"双选会"形式,为获奖选手提供学术交流、实习就业等全方位支持,着力构建贯穿校园与职场的持续培养体系,推动赛事功能由"选拔人才"向"培育人才"转型升级。
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大赛首度引入现场科技挑战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实际难题,围绕基础科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七大重点领域,针对不同年龄段参赛者设计差异化实践任务。通过量化评估体系,全面考察青少年在知识运用、实践操作、创新思维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一创新举措使赛事评价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提供了真实场景的锻炼平台。
本届大赛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在参赛群体、选拔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赛事将主要面向15-24岁的青少年群体,通过整合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优质资源,构建多层次的科技竞赛体系。在评审方式上,打破以往单纯以作品论英雄的模式,转为重点考察参赛者的现场表现,从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水平、创新思维品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选拔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项始于1982年的赛事,前身可追溯至1979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完善,在中国科协等主办单位的持续培育下,已成长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标杆性活动。新一届大赛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着力打造集科研训练、能力培养、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以竞赛为纽带促进青少年科技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梯队建设,为科技创新后备力量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文章
-
AI赋能宏观经济预警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防线
一、人工智能对宏观经济预警的赋能作用近年来,在新一代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5G网络规模全球领先,计算能力快速提升,为智能化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语言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逐步构建起包含
-
中广核推出全自主核电智能中枢 开启少人值守新纪元
1. 技术重塑核电站的智能内核这一平台赋予核电站兼具防护与智慧的“神经中枢”。在硬件层面,以新型控制实体为基石,构建独立运转机制,形成覆盖电厂的数据链路与存储核心,保障操控过程的高度确定性与连续性。在数字层面,虚拟控制系统结合工业云提供的强大运算资源,承载智能巡查、风险预判及设备维护等进阶需求,成功打通
-
智能科技亮相国际展会 赋能产业升级与医疗服务
在本届进口博览会的相关展区,多家国际知名科技企业集中呈现了多项前沿智能应用,展现出人工智能在多个基础领域的深度融合。工业制造方面,有企业推出面向汽车行业的智能编程辅助工具,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并实现程序编写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该企业还与国内工程公司共同研发了专门用于有色金属冶
-
齐鲁大地激活创新引擎: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系统谋划,以战略眼光统筹布局山东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展现出全面而周密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框架被概括为“双轮驱动、多业并举”的有机整体——前者代表由省级主管部门主导制定的两大纲领性方案,分别聚焦科技创新带动支柱产业升级与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后者则体现为围绕十九个核心产业板块制定的专项科技攻坚方案,形
-
智能科技驱动制造业革新 构筑新型生产力核心引擎
作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引入机器视觉、智能感知和自主学习等先进技术,现代生产系统获得了自主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