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创齐鲁:AI技术深度融入山东产业生态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在中移齐鲁创新院的实验室里,一只搭载智能避障系统的机械犬正与科研人员进行趣味互动,流畅的语音交流展现了AI技术的生动应用。8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济南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专题发布会,集中展示"AI+"在各领域的创新实践。

记者走访发现,从智能制造车间到前沿科研机构,齐鲁大地正涌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热潮。在智能工厂,机械臂精准完成复杂工序;在研究院所,科学家们正突破技术边界。这些扎根一线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山东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各行各业开启“寻宝游戏”

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2023年上半年实现产值超650亿元,占全国总量近一成。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AI技术正在各行业掀起创新热潮。

在青岛,国实科技集团研发的"灵龙"智能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依托自主研发的双模型技术架构,能够全天候监测海洋动态,为涉海活动提供精准预测,堪称永不疲倦的"海洋哨兵"。这一创新成果展现了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潜力。

国实科技打造的"灵龙"智能系统正在改变传统渔业作业方式。公司高级总裁谭华现场演示:渔民只需语音询问,系统就能实时推送目标海域的风浪预警。更智能的是,它能自动追踪渔船位置,当发现船只进入危险区域时,会主动推送避险提醒。

这套系统具备全天候监测能力,通过分析渔船航行轨迹,可自动识别越界捕捞、异常停泊等违规行为,并完成证据采集、报告生成等全流程执法辅助工作。目前,国实科技已开发包括"问海""海星"等在内的系列海洋AI产品,服务网络覆盖青岛、烟台及福建沿海多个城市,真正实现了"掌上观海"的智能应用场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和科技研发的智能科创管理系统为企业研发全流程注入新动能。该系统运用AI技术重构科研管理范式,从立项评估到经费管理,再到团队优化,形成智能化的创新闭环,显著提升研发效能。

该系统最具突破性的功能在于知识产权的全周期管理。企业可通过系统完成从专利申报到侵权监测的全流程管理,还能对专利价值进行智能评估,实现创新成果的最大化变现。正如公司负责人所言,这种"研发-保护-转化"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让每一份研发投入都能产生更大价值。目前,该模型已在多家科技企业成功应用,帮助其构建起自我优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中,如何让尖端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浪潮集团给出了创新解决方案——打造国内首个智能体工业化生产平台。该平台如同一个"AI制造工厂",通过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将复杂算法转化为即插即用的智能产品。

从政务服务热线机器人到工业巡检机械犬,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AI应用都诞生于这个特殊"工厂"。据浪潮云董事长肖雪介绍,平台创新性地设置了九大功能模块,涵盖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能够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快速定制智能解决方案。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AI应用门槛,更让技术创新成果得以规模化落地,真正实现"科技为民"的愿景。目前,该平台已成功孵化出多个领域的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移动共建的中移齐鲁创新院,成立短短一年便交出了亮眼答卷:成功研发"芯合"异构计算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数联网体系、推出"齐鲁智聚"AI服务平台等多项创新成果。

该院院长郑晓莉介绍,依托山东雄厚的产业基础,创新院已建成超1000P的智能算力网络,汇聚2000PB行业数据资源,并自主研发了"九天·众擎"基础大模型及40多个专业领域模型。这套"算力+数据+算法"的全栈式AI服务体系,就像一个智能时代的"中央厨房",能够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快速调配资源,输出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已在制造、能源等多个领域成功应用,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