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织"就新生活:嘉善创新材料即将量产应用
在浙江大学智能建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测试一种革命性的智能玻璃材料。这种由杨国坚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电致变色玻璃,能通过电流精确调节透光率和隔热性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光学特性。
"传统电致变色玻璃依赖复杂的磁控溅射工艺,不仅设备投入大,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杨国坚解释道,"我们创新性地采用聚合物材料和卷对卷涂布技术,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将成本压缩了近一半。"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变色响应速度,还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光学参数,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更经济的智能解决方案。
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优化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推动这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在祥符荡创新中心的支持下,这项创新技术已迈出实验室,成功完成首轮融资并进入产品验证关键期。"我们正在攻克大面积制备工艺的难题,重点验证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效稳定性。"杨国坚透露,"目前已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合作洽谈。"
从最初的概念验证到如今的产业化探索,这项技术的成长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当地政府提供了从政策扶持到资源对接的全方位支持,真正实现了'好技术不愁转化'。"杨国坚感慨道。在嘉善县和西塘镇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科研团队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创新,而产业化路上的各种挑战则由专业平台来协同解决。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为更多实验室成果架起通往市场的桥梁。
嘉善构建的创新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劲动能。"实验室阶段的创新项目往往面临独特的工艺挑战和个性化问题,"当地招商服务负责人表示,"我们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组织专业团队为每个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模糊学科界限、打破部门壁垒,嘉善让科研人员能够专注于技术攻关,而将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类难题交由专业平台协调解决,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
在祥符实验室的中试车间,一组创新性的生物材料正在成型。科研人员通过引入稀土元素改良工艺,成功制备出兼具轻量化和高强度的蛋白纤维材料。
"我们在仿生纤维制备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了稀土改性技术,"项目组成员孟令鹏解释道,"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还保留了天然蛋白的轻质特性。"这种直径仅数微米的新型纤维,展现了优异的强韧比,为生物基材料开辟了新的应用可能。
科研突破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祥符实验室在生物材料领域取得系列技术突破,其研发的新型蛋白纤维抗拉强度突破500兆帕大关。团队不仅实现了稀土改性蛋白纤维的连续化生产,还成功将传统蚕丝与人工蛋白纤维混纺,获得公斤级复合纱线。
"我们正与头部运动品牌合作开发新一代运动鞋材,"项目负责人透露,"这种兼具轻盈与高强度的创新材料,将为运动装备带来革新性突破。"目前,相关产品已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稀土蛋白纤维的产业化之路,生动诠释了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前端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打造竞争优势,中端通过工程验证扫清量产障碍,后端对接市场需求实现商业价值,形成"实验室-中试线-生产线"的完整创新闭环。
嘉善深谙创新生态建设之道,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通过搭建技术评估、工程验证、产业孵化三大支撑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截至目前,当地已促成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44个联合实验室,开展174项技术合作,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600项,合作金额突破3亿元。这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正在释放出强大的协同效应。
更多文章
-
凝聚“四投”共识,共筑科创金融新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来自科研、产业、投资与政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围绕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四投”理念落地,是培育原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所在。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指出,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
新型基因编辑递送系统问世,精准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平台,该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大幅提升了CRISPR系统的体内输送效率与安全性,为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1. 传统递送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目前CRISPR技术主要依赖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LNP)进行细胞内递送。病毒载体虽感染效率高,但易引发免疫反应且载货容
-
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
-
3D打印陶瓷燃料电池实现突破,航天动力轻量化达关键指标
丹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轻质陶瓷燃料电池,其比功率首次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标准,为清洁能源在飞行器和太空任务中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多依赖金属构件进行密封与连接,金属部分常占整体重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限制了其在航空、航
-
AI驱动量子材料突破:千万候选中发现新型磁性化合物
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加速了具有特殊量子性质的新材料发现进程。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生成过程的新型计算框架SCIGEN,并借助该系统筛选出两种具备奇异磁学行为的新型化合物,为量子计算与信息材料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成果已在《自然·材料》上发表。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